
朱绍侯先生主编、河南大学等十院校一线教师合作编写、福建人民出版社发行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自1978年编成使用以来,已历经5次改版,重印50余次,累积发行百余万套,高校覆盖率近60%,是改革开放以来最早出版的一本体现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精神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也是祖国大陆影响最大的中国通史教材之一。12月15日,值该书发行40周年之际,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主办,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协办的《中国古代史》出版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93岁高龄的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朱绍侯先生,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河南省历史学会会长、郑州大学副校长张倩红,河南大学副校长孙君健,福建人民出版社社长房向东以及该书的两代作者群体和来自国内各高校院所的50余位学者共聚一堂,总结经验,展望未来,并对第六次修订进行集中研讨。
关于此次会议召开和教材修订的意义,大会主持人、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牛建强表示:“与时俱进、及时吸纳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使之更趋完善,是这套教材不断刷新纪录、赢得学生青睐的重要原因。在强化人文精神培养、强化‘以本为根’的本科教育的大背景下,除了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管理水平,更需要一流的教材体系建设,此次研讨会的举办可谓意义重大、恰逢其时。”
卜宪群认为,该套教材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下,是教材中的品牌,影响了几代历史学人,在当代史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我国的历史学科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历史学的成就中,这部教材是一定要写进去的”。对于本次教材修订,卜宪群建议除了史实的修订之外,还要重视时代对于历史学的要求,在治乱兴衰、治国理政、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等方面要有所体现和侧重。
张倩红结合自身在大学时期的历史学习经历,指出该套教材已经成为河南大学的一个名片,也承载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学术历程,今天仍然是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经典著作,生命力依旧,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走向史学之路。
朱绍侯先生回顾了教材编写过程中主编选定、大纲制定、篇幅规划、观点分歧以及出版发行等一系列的曲折与艰辛,指出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赞扬和批评的声音,并对此次修订提出了宝贵意见,如五种社会形态说应淡化处理,但“封建”一词应该保留;对于农民起义不宜一味颂扬,并不是所有反对现政权的行动都是“起义”,孙恩、卢逊起义等就很糟糕,可用中性词“起兵”代替;还有增加丝绸之路等新成果和考古新发现,坚持民族平等原则等。
苏州大学教授臧知非强调应该继续秉承原教材返璞归真、注重教材普适性的传统,应对现在高校的教学走向、教学需求做一个详细的调研,做出一部代代相传的里程碑式的教材。
关于教材与现实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王彦辉指出学术研究、编写教材应具有历史责任感,实事求是。实证是历史研究的基本精神,不联系现实不等于脱离现实。四川大学姜生教授强调教材要凸显中华意识主线,避免内容的碎片化,并汲取被普遍认同的新材料、新观点。
第二代作者群体山东大学教授王育济等学者从教材的定位、内容、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研讨,确定了第六次修订工作的基本原则,并认为,思想解放精神是该套教材40年来一以贯之并必须坚持下去的,在修订过程中要注重学术走向和学术沉淀的结合,既关注学界普遍认同的学术新进展,又不为求新而求新,达到行稳致远的目的;资料运用要关注纸质文献、出土文献的结合,注意出土资料的甄别和使用;内容上适当增加对外交往、民族关系、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篇幅,并在教材之外提供课件、图片、地图、相关史料与学术争鸣等辅助材料;同时注重对外宣传,建议成立以十院校为核心的“中国历史教学联盟”,广泛吸收青年学者参与,进一步扩大该教材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