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月十五一过就到开学的日子了。但是对于河南大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师生们来说,新学期早在正月初七(2月11日)就已经开始了。
实验室的学生们或独自低头采集样本,或几个人围在一起讨论数据;电脑屏幕上显示的不是英文文献资料就是采集的数据分析报告——这是2月16日记者看到的一幕。“由于要对植物的生物节律进行连续数日的观测,寒假期间,这就是我们的常态。”特聘教授朱晓红博士说。
让师生们放假期间也割舍不下的,是对“逆境”的探索。
“这个叫拟南芥,被我们称为植物界的‘小白鼠’。”2016级植物学博士研究生马重阳介绍,把盆栽拟南芥放入冷光源植物生长箱内,经过温度和湿度的调节实验,可以判断植物生长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通过对实验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植物抗自然灾害的能力,进而对作物进行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农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这个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探索,也是在追寻一个梦想。“作物生长过程会面临干旱、盐碱、高温以及病虫害等的影响,如果能够提高作物抗逆能力进而增加粮食产量、筑牢中原粮仓,端在我们手中的饭碗不就更牢靠了。”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常务副院长、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苗雨晨博士说。
筚路蓝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以“逆境生物学”为特色的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研究一直在路上。
生物研究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进行系统实验,到形成科学成果,再到运用于试验田,需要长时间的辛苦和付出。“拟南芥、小麦等作物的生长不等人,我们也就没有节假日。”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东保说,“夜晚灯火通明”是实验室的常态,实验楼也因此成了河南大学一处学术地标。
一流学科的带动力是强大的:服务国家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研究者们依托学科组建成立了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和针对前沿创新研究的河南大学深圳研究院
“未来,我们将致力于更多重大应用基础研究,希望成果能提早实现转化,为农业丰收和脱贫攻坚贡献力量。”苗雨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