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变化背景下,怎样跨界保护生物多样性?国际科学家的合作能有哪些新作为?7月29日,在河南大学主办的全球变化背景下亚洲生物多样性跨界保护与合作国际会议上,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十多个亚洲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思路,并达成了科研合作意向。
开幕式上,作为国内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国际保护生物学会中国分会主席魏辅文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亚洲委员会主席马克平分别就“大熊猫保护进化生物学”、“亚洲植物多样性数字化计划”作了主题报告。
在全球化与气候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跨界合作已成为当今的热点问题。大熊猫为什么能够从历史长河中幸存下来,将来如何给它们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魏辅文从形态学、遗传学、行为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阐释,并对大熊猫未来的保护提出了切实的建议。马克平则从大陆尺度水平角度,列出了世界植物多样性的物种清单和数据库,对未来亚洲植物的定位和精准鉴定提出了建议。他们的报告,深入探讨了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及保护区观念的革新。
一般的自然保护区是以行政区域划分的,而生物群落的生存区域则是以地理区域划分,是“无国界”的,是动态的。“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城市化进程,生物群落要进行迁徙,物种要发生变化,原有的一些‘保护区’成为‘孤岛’,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原联合国全球碳计划(GCP)区域碳循环集成评估委员会(RECCAP)的委员徐明介绍,“这亟需各国科学家携手进行全球变化背景下生物多样性跨界保护与合作。”他说,此次会议将预测气候变化下,对生物多样化和未来物种的影响,并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提出可行性建议。
跨界保护不仅是国家间的合作,也是学科与政治、保护区之间的合作。据了解,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专家学者们将以“跨界保护-网络、能力和治理”、“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的跨境保护”、“跨界景观和生态系统保护”和“物种监测、管理和跨境野生动物贸易”为专题,从技术、政策和管理三大方面探讨生物多样性与跨界合作的创新性和必要性,分享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最新建模技术,探讨在全球变化背景下保护区对濒危物种的检测管理方法与政策合作。
“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医学是河南大学建设一流学科生物学的主要内容。”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傅声雷介绍,此次会议研讨的内容既涉及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交叉领域,也是通过国际合作,促进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此次会议与会专家就构建亚洲生物多样性跨界保护合作平台达成共识。未来,他们将利用新技术进行联合野外调查,并共享数据库,携手开展大规模的行动计划,以及经常性的学术交流和学生联合培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