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大学梦圆在师院(摘自2002.04.10河南日报)

【新闻作者:史修德    来自: (摘自2002.04.10河南日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1953年,我初中毕业,正赶上人民解放军组建防空兵种。我怀着满腔热忱,走进了华北防空学校。走出偏僻的小城镇,方知天广地阔;无力表达满怀的激情,才恨上学读书少。从扶沟到北京,渡大海驻小岛,山山水水,目不暇接。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我的脸上挂满了“!”号。祖国山水是如此的壮丽,各地景物是这样的秀美!我要呼喊,我要表达,把这一切告诉给亲朋好友。我写日记,写诗歌,写信,但回头看看,写得是那样的苍白!此时我心里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要上学!
1955年夏,位于舟山群岛要冲的一江山岛被解放。国民党军队从大陈、二陈岛上撤退了,浙江沿海平静了。1956年春,我上学读书的愿望更强烈了。
局势的相对稳定,是我做上学梦的客观环境;条件的逐步成熟,是我能圆读书梦的主观因素。这年的春天,舟山的一个约1平方公里的小岛上格外平静:早上看日出,东海火浪银花;中午望远帆,浩瀚海面浮渔村;子夜听海潮,千军万马拍岸来!静中才能读书,静中才利思考。每天8小时战地值勤外,连队的那几份报纸杂志便是我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惟一圣地了。我贪婪地阅读着,摘抄着。忽然,一篇大学生谈大学读书生活的文章吸引了我。字里行间我发现作者是位只读过初中考上大学的学生。这使我大吃一惊:初中可以考大学?我也能考吗?——我的大学梦从这儿便萌生了。
之后,我把这满脑子的疑问和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热切愿望写给了一位正在许昌读高三的同学。不久,我便收到了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啊,是高中(文科)全程课本!并且,他告诉我:大学文科只考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四门功课!
那是鼓励,鼓励我跨出高远的一步;
那是期待,期待我爬上崭新的台阶!
从此,我便脚踏实地地编织我的大学梦。
当时,中学语文是张毕来先生编的文学课本,开篇是《诗经》,按文学发展顺序,从先秦编到现代。前几册那艰涩难懂的文言诗文真让我吃尽了苦头。我下定决心,一个词一个词地抠,一篇一篇地背,终于啃下了高中六册语文课本,对政、史、地,抓要点,做笔记,背诵、理解,并不觉得很难。
当时,我在连队的任务还是很重的,除值班、演习外,还担任着军事、文化课。能挤出的时间只有午休、值班间隙、饭前饭后和夜晚,而夜晚又不准有灯火。于是,我把要读要记的内容分成两类:字小的内容白天读记,字大的内容借天灯(月光)背诵;没月光时,按问题追忆答案,第二天再查缺漏。备考是艰苦的,也是愉快的,那是因为我憧憬着一个大学梦。
1957年春天,我申请转业了。5月初,转业集训结束了,战友大都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办完手续,踏上北上的列车,到河南省转委会报到了。我被安排在民政厅的一座楼上,原来在二层楼住的都是转业待考人员。
在常人看来,初中毕业,当了几年兵,却要考大学——痴心妄想!我的几位初中同学,1956年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在郑州就业了。他们听说我要考大学,睁大眼睛对我说:“行吗?——去年那么好考,我们都落榜了;今年,全国招生只有10万多一点,你行吗?——还是想点别的门路吧!”面对这善意的劝告,我犹豫过,但决心没变:“试试吧!”
这年7月15日,我冒着大雨硬着头皮,走进了考场。做卷之暇,我聆听考场上笔尖着纸的沙沙声,仿佛有沙场秋点兵的气势。几场下来,我舒了一口气——考大学却不过原来如此!
之后,我又凭转建军人的资格,参加了两个中专学校的招生考试——为自己准备后路。之后,我带着档案关系,“荣归故里”了。再之后,8月的一天中午,我的弟弟从供销社窗台下的泥地上捡回了开封师院(今河南大学)给我的录取通知书。——我被录取了!
我的惊喜含在眼泪里。那晶莹的泪珠,就是我圆了的大学梦!


录入时间:2002-04-14[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