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姚雪垠在河南大学(摘自2001.3.20作家文摘)

【新闻作者:无    来自: (摘自2001.3.20作家文摘)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我这一生的成就很小,但是论起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成就,我不能忘记在河大预科两年的学生生活。这是我一生道路开始的地方……——姚雪垠
1929年春天,不满19岁的姚雪垠,从河南邓县,来到了当时的河南省省会开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结束了浑浑噩噩的少年生活,开始有意识的学习道路,也有了自己的追求”。在初到开封的几个月里,为了准备功课,投考河南大学,姚雪垠经过了被他称作“饥饿与苦斗的春天”之后,终于实现了自己最初的理想,考上了河大法学院预科。
河南大学给予姚雪垠的,是一个全新的视野。
据姚雪垠回忆,河大两年,他在以下诸方面获益不浅:一、阅读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初步掌握了一些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知识。二、阅读了“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作品、苏联作品和文学理论读物。姚雪垠认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给了他第一次思想启蒙,而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文学运动又给了他第二次思想启蒙。三、在河大期间,读了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等晚清学者的著作,清代朴学家的治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给他以极大的影响。
姚雪垠在河大就读的年代,是国内阶级冲突最为激烈的年代。全国学生的抗议浪潮此起彼伏。姚雪垠和同学们一起,积极参加学潮委员会组织的活动。1930年,反动当局以“共党嫌疑”为由,将姚雪垠逮捕,因查无实据,4天后取保释放。1931年暑假,姚雪垠又因参加政治斗争和学潮,被学校以“思想错误,言行荒谬”的罪名开除学籍,大学的学习生活至此结束。虽然姚雪垠在河大只度过了两年的学习生活,但这却是他一生中的关键时期,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永远不能忘记这短短的两年时间中给我的深刻政治思想教育和人格锻炼”,“对我以后的学习起了启蒙和引路作用”。
当他领到了《两个孤坟》的稿酬——五毛钱时,眼睛顿时发亮了。
在河大期间,对于姚雪垠的文学生涯来说,最具有意义的是处女作短篇小说《两个孤坟》的发表。
姚雪垠说,当他到报馆领到了《两个孤坟》的稿酬——五毛钱时,他的眼睛顿时发亮了。五毛钱,这是一个最不起眼的数字,可是,对处于生活困境中的姚雪垠来说,却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意外的恩赐。五毛钱,他可以在地摊上美美地喝几碗热气腾腾的绿豆面丸子汤;五毛钱,他可以买几个大个的甜瓜,抱回宿舍,带着欣喜的心情连皮吃下;五毛钱,这是他几天的生活费呀。五毛钱带给他的,不只是经济上的接济,更重要的是对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及时鼓励,精神的安慰。写作给姚雪垠带来了灵魂的愉悦,精神的富足,《两个孤坟》中安放着他的生命和梦想。在他内心深处掀起的感情涟漪,竟长达50年奔腾不息。
河大两年,为姚雪垠以后的创作作了初步的准备。“……因为我在早期这点基础,使我到中年时代突然开始写《李自成》才具备必要条件。”
其实,开封和河大带给姚雪垠的,还不仅仅是创作《李自成》的知识准备,而且最早地为他提供了接触李自成材料的机遇。1931年暑假离开河大后,姚雪垠仍然不断往来北平、开封之间。利用寒假,回开封探亲,看望住在岳父王庚先家中的妻子。其间,姚雪垠经常到河南省图书馆(今开封市图书馆)读书。正是在这里,姚雪垠意外地发现了记载李自成3次进攻开封的两本书,一是李光璧的《守汴日志》,一是周在浚的《大梁守城记》。这两本书,是作者接触明末农民战争史料之始。正是从这里开始,姚雪垠已经隐约地出现了创作《李自成》的意识萌动。
姚雪垠和王梅彩的婚姻带有某种传奇色彩。1930年,当姚雪垠因“共党嫌疑”被捕后,反动当局既没有证据,又迫于舆论压力,最后只得以交保释放的方式将姚雪垠放出。请谁来作保人呢?姚雪垠想到了自己的同乡王庚先先生。王先生是河南省辛亥革命的元老之一,当时在开封担任一个商店经理。经过王庚先的营救,姚雪垠最后获释出狱。从此,姚雪垠结识了王庚先,并在交往中和王庚先的爱女王梅彩相识。王梅彩当时在开封艺术学校上学,学习绘画。两人由相识而相互倾慕,并于1931年5月结婚,开始了患难与共的近70年生活。

录入时间:2002-03-20[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