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铁塔灵光——读《河南大学作家群》(摘自2002.10.3河南工人日报)

【新闻作者:李 霞    来自: (摘自2002.10.3河南工人日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90年风云际会,河南大学为中华民族培育了38万优秀儿女,各种人才灿若繁星。河大作家群,犹如铁塔上空的彩虹,格外引人注目。谁不知道姚雪垠与《李自成》、吴强与《红日》、周而复与《上海的早晨》、马可与《白毛女》;谁不知道王怀让和他的抒情诗,阎连科与新乡土文学。也许你不知道王实味,但新中国的历史无法忘记延安整风时遭批判,1947年竟被自己人处决的一位作家;也许你不知道邓拓,但新中国的历史无法忘记《人民日报》的首任社长兼总编辑,还有他的杂文《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
难怪《河南大学作家群》一书刚刚问世,立刻在中原乃至全国文坛产生了强烈反响。该书的编者为河南大学副教授韩爱平,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装帧精美,内容珍贵,为新中国文学史增添了一道绚丽的色彩。
独创性。有以地域、创作特色、年代命名作家群的。以一个大学命名作家群的还没有听说过,而且把这一作家群以整本书的形式推出来,也是首次见到。
历史性。书中收集了近一个世纪来从河南大学走出的56位作家诗人,内容包括照片、简介、评论、创作年表及一篇回忆母校的散文,具有难得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
  启发性。大学为什么成了作家诗人的摇篮,有的作家并不是学中文的,如吴强是教育系的,邓拓是经济系的,马克是化学系的,却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其中的缘由发人深思。毫无疑问,青春与校园独特氛围的碰撞,是作家诗人产生的最肥沃的土壤。青春本来就是激情、浪漫、幻想、创造的化身,大学校园里不仅有知识的圣殿图书馆,而且充满了学术气氛、艺术气氛,更重要的是充满了大师,不少还是全国著名的大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哪怕是无意中的点拨,也会引燃学生心中想当作家诗人的火种,这火种有时会点亮一个人的一生。
河南大学作家群20世纪80年代及其以后步入文坛的为第三代,他们与解放前步入文坛的第一代、解放后步入文坛的第二代相比,作品的分量和社会影响力还有差距。但他们的最大优势是年轻,加之才气过人、勤奋过人,现在的创作环境也越来越好,肯定会在中国文坛留下不同凡响的足迹,况且,作为小说家的阎连科、诗歌评论家的程光炜、杂文家的焦国标,在全国文坛已经是具有大腕级影响力的人物了。刘学林的小说,王剑冰、曲令敏的散文,陈俊峰的诗歌,宋立民的杂文,已初露大家气象。沈卫威的传记文学,高金光、吴元成、张鲜明的诗歌,高有鹏的历史小说都风头正健,他们更年轻,一不小心会成为文坛更迷人的风景线。
千年铁塔已是河南大学的象征与化身,她分明是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在随时准备点燃莘莘学子心中的梦幻之光。

录入时间:2002-10-04[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