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猛犸新闻客户端》用音乐传情!“在希望的田野上”郑慧玲独唱音乐会举办

【新闻作者:猛犸新闻·东方今报记者 张静 萌友 李亚丹  来自: 2018-11-17 《猛犸新闻客户端》  已访问: 责任编辑:王宏宇 】

“一条大河,波浪宽……” 11月16日晚,在河南艺术中心,伴随着河南大学合唱团优美的歌声,郑慧玲身着一袭粉裙盛装出场,向观众款款走来,场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曲恢弘大气的《我的祖国》拉开“在希望的田野上”郑慧玲独唱音乐会帷幕。此次音乐会由河南省音乐家协会、河南大学、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河南艺术中心联合主办。

吟唱经典 歌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世代流传,千载不朽。从事音乐事业以来,郑慧玲积累了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蕴,始终在自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和着清脆悦耳的钢琴声、悠扬婉转的古筝声、委婉连绵的箫声,郑慧玲开口唱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首《关雎》一气呵成。歌曲《孟姜女》描摹了“春、夏、秋、冬”四个场景,以四种情思加以描述和展开。唱到动情处,郑慧玲眼中饱含泪水,充分展现了孟姜女的复杂心情。

从极具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信天游》到有浓郁的东北特色《看秧歌》,郑慧玲带领观众从陕北走到东北。《看秧歌》伴着河南大学教师刘可可的唢呐,音乐活泼滑稽、富有情趣。河南坠子《摘棉花》中西结合,河南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刘宏、王艳芳、项葵、侯乐萌、王安楠携坠胡、二胡、扬琴、琵琶、大提琴联袂登场,极具河南本土风味。

长期以来,郑慧玲一直坚持挖掘河南传统民歌,以传承河南优秀传统民歌为己任,并要求其每一届河南籍学生,必须学唱河南民歌。音乐会上,郑慧玲老师的学生、河南大学音乐学院14位女生身着靓丽旗袍,手拿粉伞闪亮登场,为现场观众带来河南民歌表演唱,清脆的歌声、轻盈的步伐、轻快的动作,民间小调和着花伞舞曲使现场观众眼前一亮。

河南大学校友、著名音乐家马可创作的歌剧《白毛女》,开创了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新局面,郑慧玲带来其高潮部分《恨似高山仇似海》。婉转的歌声、激昂的曲调、悲戚的歌词,一曲终了,现场老少湿了眼眶。

《在希望的田野上》曲调欢快,不少观众跟着曲调打起拍子,甚至轻轻哼唱起来。十二曲完毕,场下热情洋溢。“唱得真好!”“再来一曲!”场下呼声一浪高过一浪。郑慧玲难却盛情,一曲《玛依拉变奏曲》为演唱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现场艺术家们用歌声共“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

当天的音乐会上,大咖云集。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秦序,北京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黄华丽,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郭克俭,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韩启超,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解放军总医院嗓音医学博士后屈歌,河南大学党委常委、校工会主席、河南艺术学院院长沈洁霞,河南大学党委原副书记王凌,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振乾,省音乐家协会秘书长郭志华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专程前来观看音乐会。

用音乐传情,共“话”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辉煌成就,现场的艺术家们也献上了自己的歌声。在郑慧玲的特意邀请下,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新现教授带来哈萨克族民歌《我的花儿》和《我爱这土地》两首歌曲。河南大学青年教师郭超用歌曲《又见鸿雁》,送上自己的祝福。

曾经在声乐方面给予郑慧玲指导和帮助的黄华丽老师在观众的邀请下,清唱一首《举杯吧!朋友》,再次带领现场观众感受音乐的魅力。“作为一个演员,嗓子就是这么嫩,你一天把话讲完了,就没了,高音唱一个少一个,声乐演员很不容易。”她感慨,她也深知作为老师的不易,老师就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别人。

系列文艺演出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年

“本次音乐会是对自己工作二十年来的一次小结,也是为了督促自己更加努力向前。”郑慧玲表示,她从小喜欢唱歌,启蒙老师、大学老师对其恩重如山,这次在郑州举办音乐会也是答谢亲人和老师。一首《报答》,郑慧玲用真切深情的歌声表达谢意。

据悉,本场音乐会是河南大学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的第三场音乐会,也是河南大学音乐学院的一次专业实力展示。根据安排,今年年底前,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将陆续推出不同形式的系列文艺演出,讴歌改革开放四十年来辉煌成就。



录入时间:2018-11-17[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