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在舌尖上修行 于岁月里洒脱

【新闻作者:覃彦霖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旭阳 】

在细雨飘渺的沙湖道上,一位行人穿着蓑衣,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缓缓前行。微冷的春风中,他吟出了那句千古绝唱:“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句话出自《定风波》,作者正是宋代历史上的大文豪苏轼。

苏轼年少成名,名动汴京。然而北宋元丰三年,一场“乌台诗案”让苏轼走到了人生的转折点。苏轼在黄州迫于生计,便在城东开垦了自己的一块坡地,并自号为东坡居士。在与现实的纠缠中,苏轼获得了人生的超脱与平和。此后,黄州不再仅是他困苦失意的流放地,他也不只是黄州的平凡过客。与黄州的相遇,让苏轼成为了苏东坡。

今人评价苏东坡,无非说他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诗人、词人、散文家、画家,等等。然而用他自己的话概括一生则是“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一个“老饕”便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初到黄州,苏东坡虽有“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的闷闷不乐和自嘲之意,但他很快就把目光转移到了丰富的物产资源上。长江环抱城郭,他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他只觉阵阵笋香。也正是眼界开阔了,多方的风景才得以入怀。

“东坡肉”正是苏东坡用时人皆嫌弃的猪肉烹饪而成的菜品。“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这首《猪肉颂》记载了东坡肉最原始的做法。

原始的东坡肉其实是平平无奇的白水煮肉。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仍然大快朵颐,这源于他对生命的独特感悟。莫嫌平淡少滋味,平淡之中滋味长。其实,烹饪之道便如人生之道。猛火炖,未必是人间至味。人人都趋之若鹜的,也未必独有千秋。常怀平淡之心,方能领会山高水深。

元佑九年,章惇成为当朝宰相。他大力任用新党人士,排斥旧党。时年五十八岁的苏东坡成为政治的牺牲品,被贬到了广东惠州。即使到了条件更为恶劣的惠州,他这样热爱生活的情趣、探索美食的乐趣也不曾消减。“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坐在四季常春的罗浮山下,苏东坡不去想“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也不去想“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他日啖荔枝三百颗,便感到“此心安处是吾乡”。

《汉书》云:“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历经了乌台诗案,苦难与包容,平淡与曲折都被收入到苏东坡的生命里。因而即便瘴气弥漫,朝云病逝,东坡仍能在那橘子树、甘蔗地、荔枝林里找到心灵的慰藉,诗意地栖居。

公元1097年,由于在诗句中表达了生活的闲适之情,触怒了章惇,于是年过花甲的苏东坡,被贬到了遥远的儋州。到了儋州,东坡仍然不改苦中作乐的秉性,风风火火地探寻海南的美味。“己卯冬至前二日,海蛮献蚝。剖之,得数升。肉与浆入与酒并煮,食之甚美,未始有也。又取其大者,炙熟,正尔啖嚼……每戒过子慎勿说,恐北方君子闻之,争欲为东坡所为,求谪海南,分我此美也。”这段话出自陆树声的《清暑笔谈·东坡海南食蚝》,记载了苏东坡由于太热爱海南的生蚝,因而写信嘱咐儿子不要外传这种美食的故事。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海南岛虽然荒凉僻远,苏东坡却感觉生活充满了惊喜。除了吃生蚝,他还在当地挖地瓜,种水稻,煮苍耳……虽然海南瘴气弥漫,教化未开,东坡却在积极的探索中获得了更为丰富的人生体验。这种豁达不可无一,难得有二。

苏东坡一生历经了大大小小的波折,他的快乐却很简单。“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一顿美食,就能治愈一切。其实,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吃得这么精彩。不论是黄州的猪肉、岭南的荔枝林还是海南的生蚝海鲜,苏东坡都积极探索,欣然接受。在跌宕的人生旅途中,他没有让环境吞噬自己,反而拥抱所有的遭遇,因而也获得了完整的人生。

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一文中,苏东坡这样称赞韩愈高尚的品质:“是孰使之然哉?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而东坡自身又何尝不是这样呢?黄州、惠州、儋州虽然挫伤了他的浩然意气,但他仍然在所到之处,用能够企及的食材创造了人间的美味,用普通的食物装点了生命的曲折。回首往事,他依然可以清澈地呐喊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林语堂先生说:“我若说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如今,东坡的肉体已经消亡,然而他的精神力量却可以成为天上的星、地上的河,因而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作者系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

录入时间:2020-09-28[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