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节,读课文《陋室铭》,不禁被该文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光风霁月般的心怀所打动;大学毕业时,写了有关诗豪刘禹锡的论文,不禁对这位有着不凡经历的诗人,心向往之。去年秋天,花甲之年的我,终于有机会去拜谒这位诗人的永久栖息地———荥阳禹锡园。
禹锡园,位于荥阳市狼窝刘村南高地,这里是古代“檀山”的旧址。《新唐书》记载,刘禹锡家族墓地在洛阳北邙山,后“因其地狭不可依,乃葬荥阳檀山原”。
从开封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奔波,荥阳,到了;禹锡园,到了。310国道旁,远远看见高大的刘禹锡石像巍然屹立,峨冠的刘禹锡双手交叉抱胸,一手握紧笔管,睿智的眼睛平视前方:似要看穿时代的变迁,历史的风云……石像的基座上一边镌刻“禹锡玉弓”四个红色大字,正面镌刻刘禹锡的诗句:“巴山蜀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绕过石像,前行二百多米,进入甬道,环形甬道有介绍刘禹锡生平的十二道牌坊。牌坊以时间先后为序,回顾刘禹锡的一生:嘉兴,是刘禹锡的出生地,嘉兴坊是他生命的起点。接着是长安、扬州,再到朗州、连州、和州、汝州、同州、苏州、洛阳等地,最后是故地荥阳。个个牌坊皆有楹联,或概括他的生平,或介绍为官政绩,或展示他诗文歌赋的名句。我在长安坊前久久流连,读诗豪的心理历程。长安应是刘禹锡的福地,也是伤心之地。说福地,刘禹锡的仕途,起于长安,兴于长安,在长安,他结识志同道合的柳宗元等人,参加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为革新事业呕心沥血;说伤心地,是因为革新失败,他和战友们———八司马被逐出长安,贬官天涯。
十年后,朝廷把刘禹锡从流放地朗州召回长安,历经磨难的他,依然是嫉恶如仇的性格,依旧豪气冲天,当天因写一首《玄都观桃花》而得罪权贵,再次被贬出长安。这首惹祸的诗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都是刘郎去后栽。”诗里以花喻人。矛头直指反对革新的权贵,矛头直指趋炎附势之徒,怪不得有人不能容忍。又过了十多年,刘禹锡又一次回到长安,经历二十三年贬官生涯,刘禹锡依然性格豪放,豪气冲天,他写下《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豪二字,名副其实。你看,时光可以流逝,一个人的信念不可以改变!这真是:千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处于逆境,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心怀,最能锤锻一个人的心志。逆境中的刘禹锡是个强者,他是个遇到挫折而奋进的典范。请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振奋人心的《秋词》写于第一次贬官的朗州;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写于第二次贬官的和州。从这些诗文中,你找不到一点悲观失望的情绪,反而皆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走在禹锡园的甬道上,看到两边草碧树荣,时有红叶衬托其间,时有浓郁的花香,从远处飘来,应是秋天的丹桂香。放眼望去,花映的游客们或凝目细看牌坊楹联,或拿笔记下名章佳句,没有人喧哗嬉闹,禹锡园到处洋溢画意诗韵,真是一个陶冶人灵魂的好地方!
在游园队伍里,有一对爷孙,爷爷白发苍苍,手牵戴红领巾的孙子,孙子问着,爷爷轻声解答着,讲解着,成为园中一景,我缓缓举起手机,照下这动人的一幕。(作者系我校附属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