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十三五’时期,我校在推动综合改革时将着重围绕高层次人才培养,实施人才质量提升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本科生培养机制、构建新型本科教育体系、推进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等多项举措,使河南大学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11月20日召开的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上强调。
本期“建言‘十三五’规划”栏目围绕“人才培养”这一主题,由相关职能部门和部分学院负责人以及师生代表依据学校总体规划,结合发展实际,谈经验、讲做法、谋发展,为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积极建言献策。
李庆春(校党委宣传部部长):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现代大学的四项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首要功能和核心任务,其实质是教书育人。当前社会中,大学的发展正处于一个急剧变革、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任务,社会和文化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大学被寄予极高的期望。因此,明确大学如何培养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何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要树立“全员育人”理念,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切实抓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这三方面的工作,形成育人工作的合力。另一方面要重视“环境育人”。一是建设好“硬环境”。要重视校园建筑、雕塑、道路、绿化等能够展现校园环境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掘和利用我校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校园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维护好学校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古迹,从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自去年以来,我校在新、老校区营造宣传、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对广大师生产生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二是建设好“软环境”。校训、校史、校歌、知名校友等都是大学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精神风貌的体现,是最高教育理念的追求。尽管我校在百年风雨历程中历经磨难,但长期积累的丰厚的文化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成熟的发展模式,使得我校在“软环境”即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与丰厚资源。
具体来说,“环境育人”工作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学校层面。经过河大人的长期努力,我校“环境育人”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提升的空间还很大,任务仍然繁重。二是学院层面。各学院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很多方面有待进一步凝练挖掘。党委宣传部作为统筹学校“软环境”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有责任、有义务指导和推进各学院加大“环境育人”建设力度。2015年4月,党委宣传部下发《关于开展学院文化建设的通知》,将学院文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并计划用两年时间来推进学院文化建设,使各学院总结凝练院风、院训、院徽等,使其能够充分体现学院的精神品质和文化传统。同时,深入挖掘学院历史,加大研究力度,搜集和整理有关学院历史的文字和实物资料,有条件的学院可编辑出版相关书籍,建设院史展览馆、陈列馆等,充分发挥历史载体和文化平台的育人功能。
展望“十三五”,我校要实现一流大学建设目标,任重而道远。“文化建设”的引领作用更应该走在前面。为此,党委宣传部将“文化建设”规划作为“十三五”规划的“子规划”,致力于将明伦校区、金明校区、龙子湖校区三大校区文化建设统筹起来,努力创建更加理想、温馨,适合学生成长的环境。尤其是在龙子湖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建议通过建立校史文化广场、知名校友文化中心等设施,充分传承我校源远流长的文化脉络,为加快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营造和谐健康的氛围。
孙君健(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
“十三五”时期,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形势,围绕我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机制和培养模式,学校将坚持教育规律、改革创新、特色发展的基本原则,以质量为主线,全面推进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改革招生选拔制度。一方面提高生源质量。建立学校、培养单位、学科、导师之间的联动机制,制定实施研究生优质生源培育和拓展计划。另一方面改革招生指标配置方法,完善招生选拔机制。制定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指标配置方法,提高命题质量,完善初试和复试办法,建立有效的招生自我约束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要拓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新方案;二要分类制定培养标准,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制定本学科、专业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三要修订完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环节,进一步突出“三助一辅”的培养功能;四要加强课程建设,建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注重前沿引领和方法传授;五要加强教学管理,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六要加强论文写作过程管理,修订研究生学位论文管理相关规定,全面规范学位论文管理;七要完善研究生培养过程考核与淘汰机制,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过程管理和分流淘汰办法。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实施导师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制定导师交流与培训办法,提高导师的综合水平;改革导师考评制度,分类修订导师遴选和考核评价办法,打破导师终身制;建立导师激励与问责制度,调动导师育人的积极性,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和第一责任。
提高学位授权学科的质量。通过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和优化学科布局,制定学科专业设置与调整办法,鼓励学科交叉与融合,凝练学科专业方向。完善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健全质量评估机制,加大学位论文审查力度,加强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学术指导和监督作用;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教学评价督导机制,健全学术规范仲裁制度,保护研究生合法权益。
深化开放合作。积极推进联合培养,完善“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所合作”、“校校合作”机制及产学研联合培养模式。增强对外开放的主动性,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一方面设立专项奖学金吸引留学生,另一方面推动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同时强化政策保障,加大研究生教育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长效、多元、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奖助体系,健全研究生二级管理机构,构建研究生教育新机制。
白宪臣(教务处副处长):
近年来,我校基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定位,树立新型高等教育人才观,将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到能够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
“十三五”规划期间,我校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内涵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是要按照《河南大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总体规划与目标要求,加快推进以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为牵引的各级各类教学工程建设。二是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全员参与、全年度进行、人人有成绩、优质优酬的“河南大学教学质量奖”评审奖励制度。三是要深入实施“河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明德计划”(明德计划)和“卓越系列人才培养计划”(卓越计划)。四是要基于学期运行制度的改革,修订完善《河南大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五是要大力推进教师发展性和学生课程过程性评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的评价机制与质量监控体系。六是要根据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分流培养的原则,大力推进招生与培养制度改革,着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创新型人才。七是要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为导向,设立大学生创新与科研基金,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为青年学生搭建创新创业开放平台。八是要全面谋划国家教育部对我校的审核性专业评估方案和工作计划。
吴泽勇(法学院院长):
“十二五”对我院来说是一个积累时期。我院成立较晚,之前的发展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十二五”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恢复元气,同时也是处在爬坡阶段。期间,我们稳定了队伍,产出了一批高层次的科研成果,从硕士到博士的学科点也基本配置齐备。在此基础上,希望学院在“十三五”期间有进一步的突破。
人才培养是我院十二五期间的工作重心之一。我院在2012年获批了一个国家级专业法律人才培养基地项目,它的全称是“国家级应用型、符合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基地”。“十二五”期间,我院主要通过推广案例教学,推广校内、校外实训等多种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达到提高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目的。
“十三五”期间,我院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应用型法律人才机制,同时拓展复合型人才教育培养机制。我们前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即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法律应用能力。在2015年之后,重点会转移到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目前,我院正在与相关院系联合举办法律复合型人才实验班。通过几年的尝试,希望探索出一种让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法律知识以外,还能掌握另一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他们毕业走出去以后,就能胜任一些需要多学科的高端法律业务。
王文科(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
新闻传播学院是一个特色学院。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招收第一批编辑出版专业硕士研究生,我们的编辑出版专业开办已有三十年的历史。在全国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起步较早,从1993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从2002年独立建院到现在,刚刚走过十三年的时间。目前,学院学科设置完备,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学科齐全的新闻与传播院校之一。
我院关于“十三五”规划的总体想法是:理思路,谋发展;抓重点,求突破;重内涵,求声誉;用资源,求效率;有作为,敢担当;聚智慧,上水平。
在人才培养方面,多年来,我院通过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艺术等6个四年制本科专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具体来说,我院主要是抓好教学常态工作,同时通过打造一批名师的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院已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白俄罗斯国际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拓展人才培养模式的视野与口径。今后将继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努力走出去,在国际方面有更多作为。另外,注重文化建设。通过社团、学术活动、学院文化设计等方面活跃学术氛围,整合资源,加强沟通,打造一个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有品位、有特色、有凝聚力的、人文的良好氛围。
“十三五”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院将抓住关键,抢抓机遇,使人才培养水平有所提升,成为学校一张崭新的特色名片。
李捷(软件学院院长):
作为河南大学最“年轻”的主体学院,软件学院从“学生从哪里来”、“学生怎么样培养”、“学生到哪里去”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把学生放在这个有机链条上去培养,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在软件学院成长成才。“学生从哪里来”?关键就是对招生环节更加重视。我们主动对开设的专业进行整合、梳理,强化“软件+行业”的理念;主动与校内兄弟学院一些热门专业“联姻”, 比如和经济学院的金融专业合办了“互联网金融”方向;同时利用学院现有力量,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较为热门的UI等专业方向,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好的生源,促进了招生工作的进行。“学生怎么样培养”?我们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开展“校内实习”+“校外实训”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在教学中积极进行改革,引入目前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方式方法,如MOOC、翻转课堂、SPOC等。学院还与位于美国纽约的佩斯大学和台湾的元智大学签属了合作协议,为学生提供了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我院学生的就业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最后是“学生到哪里去”的问题。学院不满足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的现状,成功获批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成为河南省唯一的同时具备本硕两个培养层次的软件学院。除大力促进学生就业外,学院还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考研深造。
“十三五”期间,软件学院将继续把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两年来摸索到的好的经验做法坚持下午,并努力进行完善,构建一套完备的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希望学校在制定“十三五”规划的过程当中,紧跟时代步伐,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处理好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的关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培养质量。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针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加大改革力度,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叶平(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关于我校的人才培养,可从三个方面重点开展:一是实行学年论文制度,例如我院坚持实行的学年论文计划就是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学术成果的机会,提倡学院和学校尊重学术自由,让学生根据自己兴趣选择合适的课题,找相关老师辅导,写出有质量、有深度的学年论文。二是提倡教师之间互相听课,不以监督等为目的,互相借鉴,共同改进、完善教学方式。三是注重课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提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而非简单式的灌输,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张阿童(历史文化学院学生):
高校人才培养应更加侧重于实践教学,根据专业本身的特点以及未来就业趋向,制定一套与社会相接轨的教学方案。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学生知识面的横向拓展,通过教育引导、鼓励支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具有交叉性学科的兴趣,从而促进人才的全方面发展。
希望学校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与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内在要求,依据其内在要求对大学生教育模式进行完善,培养一批能够更好适应市场的人才;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加强与国际上其他学校的交流合作,多组织学生外出交流,培养学生的全球化视野;加强对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与更新,促进多媒体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课堂上能更加直观、真切地感受文化知识熏陶,对所学知识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理解与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