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河大,锐气常新。
这得益于时代和中原厚土的慷慨滋养,也得益于河大的办学担当与兼济情怀。年华不老,青春弥扬。
河大103岁年轮的每一次层积里,尽是筚路蓝缕、逢山开道;新时期改革的每一次勃发中,愈发气盛心锐、敢为人先。
创新创业|百年大树绽新芽“铁塔创客”勇闯“互联网+”
“我是学习型的人,也是工作狂。”4月30日,河南大学首届创新创业大赛决赛正酣,2010级文学院学生周光普的一句话“点亮”了周围小伙伴们的身份——左手学习右手工作,是学生也是创客。
2010年,周光普踏入校门后,就开始对高清数字电影剪辑产生浓厚兴趣,旋即开始筹备创业。如今,他的视觉文化公司已经小有名气,订单不断,发展迅速。
像周光普这样,在互联网+的风口,满怀激情闯世界的“铁塔创客”还有很多。在河大锐意进取的氛围中,他们如鱼得水。
事实上,回顾河大发展历程会发现,河大的历史,不就是一部创业史?河大的形象,不就是一个奋进不止的资深“创客”形象?
百年前,林伯襄领风气之先,白手创办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抗战时期,烽火连天中,河大事业更进一步,由省立而至国立;院校调整时期,折枝为林,遇土再生;改革开放后,抢抓机遇,做大做强,河大一直行走在进取中创新、创新中进取的道路上。
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河大更是把基因中的“锐意进取”四字,原汁原味地传承给莘莘学子。
早在2012年,河大即开始积极推荐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可以取得创新专项学分,完成项目成绩优异者,同等条件下在硕士研究生推荐时优先考虑。此外,每个“铁塔牌”创客都可以免费进入全校各级各类实验中心、工程中心、实验室,国家级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还能获得相应的配套经费支持。据统计,目前河大有约15%的学生都积极申报创新项目,每年申报数与立项比例约为3∶1。
刚刚过去的6月18日,开封市首个众创空间揭牌。河大与开封市政府合作,建立了众创空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这不仅将造福河大学子,更将造福众多开封创客。
教学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导师制、三学期河大敢为人先
在时代的风口鼓励创新创业当然重要,不过更关紧的是要抓住教改机遇,全面深化改革,把人才培养质量推向新高度。
“有了导师,再也不担心找不到专业论文了。”2012级世界史学生刘怡轩对大河报记者说,“导师搜集大量国内外资料,能在学术上给我们明确指导。希望侧重学习哪个方向,导师就会给特定书单,辅助制定学习研究计划,可谓‘指哪儿打哪儿’”
目前,河大已开设金融学、物理学、地理科学等5个专业的“明德计划”班。刘怡轩所在的世界史专业,也是试点之一。与普通班相比,“明德计划”班实施单独的教学计划,其主干课程由学院知名教授主讲,每名学生均配备导师,本科生也能跟着导师“做项目”,参与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这些“私人定制”般的教学培养计划,已经变成了现实。
“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说胆大也胆大,说谨慎也谨慎,教改背着的可是学生和学校的未来。”前不久,大河报记者采访时,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刚结束一场关于“三学期制”教改内部碰头会,已经错过午饭时间,“大家讨论很热烈,多个学院正在给学生们制定新的教学计划。”
刘志军提到的“三学期制”改革,已经在河南教育界一石激起千层浪,今年4月正式启动的这一改革,于国际上通行,把一个学年分为“两长一短”三个学期,在保持总教学周数和假期天数基本不变的前提下,从上下学期中各抽出两周,暑假期间开辟一个时长为四周的一个小学期,教学总体实行三个学期的制度。
河大是河南高校的首个吃螃蟹者。此前,国内高校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高校,已先行一步。
做改革的开路先锋,河大从来当仁不让。仅新世纪以来,就有学分制、本科导师制、文理实验班、研究生双导师制等改革力推到师生们面前。
不管是文理实验班的通才+专才的双层培养,还是本科生有导师加持的定制化指导,或是两院院士、知名专家学者来当研究生的“第二导师”。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最终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出有开阔视野的、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科学研究|服务国计民生引导区域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科研当为民而作。英气勃发的河大教师队伍,正携一腔兼济情怀,用科研服务社会、服务区域发展。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说,到开封更是形成了中国最高的“地上悬河”。开封,成了黄河凝结在心口的蚌珠,是痛苦的结晶,也是精华的见证。
黄河中下游独特地域的科研任务,相当艰巨。而河大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在此背景下,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应运而生。实验室以黄河中下游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数字模拟方法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理,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另一个“科研为民”的典型案例是,973首席科学家宋纯鹏领衔的“植物逆境研究”。该研究的目的,是提高作物在干旱条件下的增产能力,让作物“少吃少喝多干活”。
这个团队20多年的非凡科研路,结下了“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这两枚硕果,还感召来了另一位973首席科学家万师强。
此外,特种功能材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我省光伏产业、新能源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行业密切相关;空间信息处理实验室研发的民航气象保障系统,为2008年奥运会提供了机场安全保障,在全国48个机场使用。
社会服务|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宋都开封,千年繁华。矗立在这一历史经历地的河南大学,对宋史的研究责无旁贷又主动扛鼎。
“疏林薄雾中,两个脚夫赶着驮炭的毛驴,缓缓步向城门;太阳升起,不仅能听到生意人的吆喝,还有船工的号子声……”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美轮美奂的动态“清明上河图”成为中国馆一大亮点,这一项目的创意,正来自清明上河图的发生地——开封;而宋史专家、河南大学程民生教授多次参与该项目评审,提出了许多极富价值的意见。
回望历史会发现,自上世纪40年代著名史学家姚从吾先生开启河大宋史研究以来,70余年来河大在该领域的翘楚地位一直不可撼动。代代传承衣钵,这一领域的研究被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峰。2010年,在宋代研究所的基础上,河南大学宋文化研究院揭牌成立,它由开封市政府与河南大学共同管理,让研究给决策助力。开封清明上河园、包公祠、开封府、龙亭……这些让游客流连忘返,让开封提振经济的项目,背后都有这个团队的出谋划策。
智援一直在继续。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聚焦中原经济区,参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等规划编制;河南大学与郑州现代物流中心共建河南现代物流研究院,与美国、日本等国的顶尖公司合作,就现代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协同攻关;河南大学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河南省行政区划调整规划、郑东新区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河南省工业空间布局调整规划等规划设计业务等。
百年河大的百年积淀,会在某一时刻突然绽放直击人心的光华。
“当我站在河南大学的斗拱牌楼式的校门前,我完全被一份我始料未及的古朴、厚重和恢弘镇住了。而更让我惊讶的是她布局典雅的校园和那一份身后的历史文化积淀……”2004年5月31日,来自香江之畔且见惯国际高校风云的学者、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陈小章,首次前来河大讲学,就被一股无形力量深深打动。
陈小章次日就写下《再造中国大学》一文,刊发在《中国科学基金》上,至今仍被人常常提起。
陈小章在文中动情地描绘了校园中很多令他感动的场景,并在文章结尾深深感慨:“当徘徊在河南大学校门内,我总是不期然地凝视刻在门楣上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几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把我们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来办学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也激励我们每一个人为再造中国的大学而不懈奋进,致力达到大学之道、修身育人的最高境界——止于至善。”
谁也不知道“止于至善”是怎样一种境界。但我们可以确知的是,百年河大,民瘼在心,风骨昂然,敢于担当,敢于闯荡,锐意进取,创新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