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新闻专题  >>  省委书记郭庚茂来校调研新闻专题  >> 正文 选择字号【

《河南日报》为区域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新闻作者:记者 惠婷 本报通讯员 史周宾   来自:2014年11月12日 《河南日报》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王宏宇   】

黄河,作为孕育人类灿烂文明的大河之一,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后,成为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穿越豫西山区,冲积塑造了辽阔的下游平原,此谓黄河中下游地区。历史上,该地区得益于黄河水利,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长期处于国家政治经济中心;她又深受黄河水沙危害,特别是千年来下游“地上悬河”的泛滥,导致环境恶化,发展急速逆转。近几十年的改革开放催生了该地区振兴,这里已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和粮食生产基地;但人口、水土资源、环境压力巨大,工业化、城市化与资源、环境之间矛盾日趋尖锐,“地上悬河”的危险尚未彻底消除。如此奇特的地表作用过程、特殊的地理环境构成了中国独有的陆地表层系统——黄河中下游人地系统。

坐落于黄河中下游、古城开封,地学研究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河南大学,肩负起黄河中下游独特地域的科研任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责无旁贷。在此背景下,河南大学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实验室应运而生。

实验室以黄河中下游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地理学理论为基础、数字模拟方法和空间信息技术为手段,研究资源开发利用与自然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与机理,解决区域发展中面临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10月17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郭庚茂到河南大学调研期间考察了该实验室,对实验室的建设给予高度评价并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使实验室科研人员深受鼓舞。

助力中原城市群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大学的人文经济地理学科在国内位居前列地位。

上世纪50年代,著名城市历史地理学家李长傅教授,采用文献挖掘与实地考证的方法,研究千年来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发表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学奠基之作《开封历史地理》。改革开放后,河南大学原校长李润田教授研究中国农业地理、中国资源地理,倡导复兴我国人文地理学,赢得学界认可。上世纪80年代,李润田教授等提出了中原地区城市群体构建的设想。

进入新世纪后,该实验室一批专家在建构中原城市群“内聚、外联”整合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参与到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研究当中,如王发曾教授作为省政府专题研究组长、秦耀辰教授作为省委统战部无党派专家组长、国家万人计划首批人文社科领军人才苗长虹教授等参与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设计与论证,系统研究了中原经济区空间边界、主体区现代城镇体系建设问题,提出了“组团+圈层+轴线”的城镇空间结构优化重组模式。

该团队产出的一大批研究成果,如《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我国经济区域划分与功能定位》《中原经济区科学发展研究》《中原经济区主体区现代城镇体系研究》等,受到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注,对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小建教授研究小组从《公司地理论》到《农户地理论》、从产业集聚区再到《中部农区发展》,取得一批创新成果,推动了国际经济地理学新方向的形成与发展。

创新地理信息分析和应用关键技术

实验室充分发挥产学研有机结合优势,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污染治理等新技术,为地方文化传承、资源优化、环境保护提供技术转让、咨询与合作。

自1999年以来,实验室参与科技部科学数据共享工程“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建立了多学科的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库,形成了完善的数据共享服务体系,持续开展了无偿的数据共享服务。该成果于2013年获得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农村信息化研究。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名誉院长孙九林院士提出了“河南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议”,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直接推动下,河南省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第二批试点。秦耀辰、秦奋等教授承担了河南省新型农村信息化建设重大专项。由实验室自主研发的新型农村产业集聚区终端系统,覆盖全省180个农村产业集聚区,集查询、管理、数据统计等功能于一身,直接应用于我省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实验室运用虚拟地理信息系统研发完成的“郑开大道两侧功能规划虚拟系统”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运用该技术,实验室还对黄河流域的核心腹地、郑开大道的核心规划进行了模拟,并参与了上海世博会“清明上河图”三维动态景观的制作,广受好评,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

为区域生态安全提供原创性理论技术支撑

实验室还致力于黄河中下游自然地理格局与生态过程研究,发现其独特的地表过程及调控机理,为保障该地区“生态安全”与“粮食安全”提供原创性理论与技术支撑。

该研究以黄河中下游典型地区的景观生态系统为对象,以景观生态学、自然地理学和环境科学的现代理论为基础,利用定量遥感、野外调查和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宏观尺度上研究该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其动态规律,微观尺度上揭示景观格局及其地理——生态过程的机制;同时注重该区域不同景观背景下多时段、多尺度上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和分布格局、动态过程及其机理研究,寻求维持稳定、健康、高效及可持续的流域景观生态系统的人类干扰与环境响应之间的平衡点,为区域受损或退化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提供科学依据,以确保该地区的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省委书记的指示是鼓励,更是鞭策。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院长、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秦耀辰表示,实验室将进一步追踪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为我国地理科学研究、中部崛起和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录入时间:2014-11-12[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