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经济后发省区的协同创新能力,发挥教育与科技在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助推作用,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大学校长娄源功在本届政协会议上的提案关注了这一社会热点。日前,本报记者就该提案采访了娄源功。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介绍一些我国中西部地区教育资源与科技资源的协同创新建设情况。
娄源功:优质高等教育,从社会公信力来讲是指我国39所“985院校”和112所“211院校”。从国家经济区内“985院校”的分布来看:环渤海经济圈14所,长江三角洲7所,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各3所,珠江三角洲2所,海西经济区1所。拥有近1亿人口的中原经济区是唯一没有“985院校”和教育部直属院校的国家战略经济区,仅有1所“211院校”。优质科技资源是指国家级科研院所拥有的高端研发资源,如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的研究院所等。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个城市中,就有中科院系统研究所71个,而中西部地区的河南、内蒙古、宁夏、贵州四个省区中,却一个也没有。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和优质科技资源的布局空白或者严重不足,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提案中强调要提升经济后发省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请您具体谈一谈应从哪些方面加强建设。
娄源功:首先,要科学认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实施“中西部地方高校振兴计划”过程中,对那些办学历史长、学科水平高、社会贡献大的地方高校赋予应有的待遇,并根据实际给予其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使其在提升经济后发省区协同创新能力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其次,要逐步完善重点科研机构的布局。在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防科技创新基地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国家重点学科申报、“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研奖项申报等方面,给予经济后发省区更多的倾斜支持。
最后,建议将省部共建高校上升为国家战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部共建,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办学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