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学子响应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工农互惠”等惠农新政,以建设新农村为己任,积极实践,“爱农、为农、学农、强农”,用支教、支农等方式助力农村发展,并在实践中完善自我。
实践第一:“总结农村现状,促进工农互惠”
“十八大”隆重落幕,河南大学三农发展研究会的师生们聚集一堂,各抒己见,交流对会议新政的见解,指导老师袁庆濮认为,工农互惠是“十八大”对于农村问题的重大创新,“互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这优于以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单向帮扶模式。”他列举“生态农业”加以论述,“工业用技术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的产品也有利于工人的健康,这就代表着工农互惠的良性循环。”
三农协会前会长王奎结合自己两年来的工作体会谈到,“虽然‘十八大’强调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是多数农村依然以种地为主,结构单一。三农协会只是学生社团,没有什么力量改变农村的现状,但是我们在做力所能及的努力,比如用广播宣传最新农业科技、农村常用法律法规,为老乡解读农村政策等,我们也在关注中总结规律,努力寻找普遍适用的改革办法。”
教育为本:“热心农村支教,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促进农村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教育的进步和创新。每周一的下午,“三农人”都会骑车去辛庄郭楼小学支教,“我们每学期都会有一个主题,‘十八大’形势下,我们也会给孩子们讲解浅显的党的精神。”支教小组负责人杨艳红同学表示。
围绕“传统文化”的主题,参与支教的“三农人”准备了折纸、音乐、影视鉴赏等很多趣味科目,三农协会王艳艳的教案中包含对我国传统节日起源、习俗等方面的讲解,以及对感恩节等这些外来节日对于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对于教案的设计,她说:“感恩节虽然是西方节日,但是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和当今的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契合,潜移默化的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道德修养。”许珍珍补充道:“支教可以开阔孩子们的眼界,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和发展提供动力。”同时,“在双向互动下,支教也可以引导队员关注、思考农村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乡土情怀。”
河大学子还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通过放电影、表演乡土文艺节目等活动与老乡沟通感情,通过参与农田和养殖场劳动体验农村生活。“大学生表演农村文艺的成本低、见效快,并且这种乡土性和自觉性的东西可以有力培育农民的主体意识和合作意识。”许珍珍说。
回顾展望:“重视自我教育,构建人才自生系统”
三农发展研究会成立于2003年,以“锻炼自身才干、促进三农发展、影响周边人群、弘扬社会责任”为宗旨。“三农协会有很强的自主性,兼具政治性、政策性和社会性。”袁庆濮评价道,“注重培养创新性、不过于干涉他们。”他用“无为而治”形容自己对社团的指导方式。
王奎说“社团存在最重要的作用是培养人才,三农协会成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的优势就在于人才自生系统。在实践中教育自我、提升能力。”
“反哺”也是三农的特征之一,毕业的“三农人”会创造条件,为社团发展提供平台和便利条件。袁庆濮欣慰地说。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周期性换届调整中,作为主力的大二学生经验和能力难免欠缺,”三农协会同样也有不足,“这就要求接任的大二学生必须努力充实自己,以便胜任三农协会的重托。”袁庆濮在点评中提出要求。
袁庆濮意味深长地谈到:“社团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但是严谨踏实的‘三农人’应该以‘十八大’为转折,剖析农村政策,深化农村实践,为探索和尝试新模式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