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河大名人印记 (二十七)
范文澜(1893—1969),字芸台,后改字仲云,浙江绍兴人。1936年至1938年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著名历史学家、文学家,教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开拓者之一。
范文澜幼年在家乡接受教育。1917年6月,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曾给蔡元培当私人秘书,1918年初到沈阳高等学校任教,下半年转回河南,在省立汲县中学讲授古文和历史等课。1922年,在南开中学任国文教员,后又任南开大学副教授。1925年,出版《文心雕龙讲疏》一书,博得梁启超的好评,从此,范文澜作为一名汉学家开始在文史界崭露头角。同年,“五卅运动”爆发,他接受新思想,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由于形势变化,他与组织失去关系。从1927年下半年起,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中法大学、辅仁大学等校任教。
1936年夏,范文澜应聘到河南大学文学院任教授,主讲中国古代史、文学史、经学和《文心雕龙》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他通过古典文学的讲授,以比较隐蔽的方式向青年学生灌输进步思想。在教课之余,他还经常与进步学生接触,在谈话中分析形势,指引方向,鼓励进步学生。抗战期间,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参加编辑《风雨》周刊,主编《经世》半月刊战时特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他将自己任河大教授的月薪400元全部捐献给《风雨》周刊,自己却过着喝稀饭吃青菜的艰苦生活。同时,在河南省委支持下,他与嵇文甫共同发起成立了河南大学抗敌工作训练班,组织青年学习救亡理论和游击战术。1937年12月,第一期训练班结束后,他又带领河南大学“抗训班”访问团70多人从开封徒步前往许昌、舞阳一带,从事救亡工作。1938年2月,范文澜离开该团回河南大学文学院(时该院已迁到信阳鸡公山)执教。同年6月,他辞去河南大学教授,毅然投笔从戎,参加新四军游击队,辗转嵖岈山等地,被誉为“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
1939年9月,他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受命转移到延安。在延安,范文澜有机会读到更多的马列著作,思想发生了一次重要飞跃。在延安工作期间,他受中央和毛泽东的委托,组织人员编写了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通史简编》(包含《中国近代史》)。1946年2月调离延安任北方大学校长,1948年8月任中原解放区人民革命大学——中原大学第一任校长、华北人民政府委员等,后任华北联合大学副校长,并出席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新中国成立后,范文澜历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从1954年起,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在中共八大、九大,分别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和中央委员。
范文澜对河南大学的发展,特别在甲骨文和历史学研究上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