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6月23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同志在我校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河南高等教育新局面》的精彩报告。报告中,徐光春深刻阐述了一流大学的内涵,即:打造一流的师资;培养一流的学生;建设一流的学科;实施一流的管理;做出一流的贡献。“五个一流”是我们创建一流大学的重要尺度和建设要求。现就深入学习徐书记的报告精神,就打造一流的师资问题谈一点体会。
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的基础是教育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无论何时,无论何 事,人的因素总起着决定作用,因此,打造一流的师资是建设一流大学的首要内容。
一、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更加重视教师的关键地位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信息储存、信息传播方面的巨大优势,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网络大学”、“虚拟大学”、“全球教室”等远程教育系统得以迅猛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发生了静悄悄的变化。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若因此否定现在大学的办学模式,否认教师在教育和知识传授中的重要作用,显然是失之偏颇的。在未来社会指导学生如何判断哪些知识是有用的,以及如何获取必要的知识将成为教师的主要工作。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指出:教育学生不仅仅是“学知识”,而且要“学做事,学做人,学会与他人生活。”担当这些任务,高校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教会学生学会生存的艺术,形成“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应变能力是“网络大学”不能实现的。
我国有句古话叫“名师出高徒”。只有一流的师资,才会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越是一流的教师越要与学生打成一片。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带头,每天给学生上课2小时;哈佛大学的传统是,校长办公大楼有一层是给学生住的。该校前校长科南特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教师的质量。”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高等学校教师群体的质量关系着大学生今后成长和成才,是否拥有一支学术先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标准。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二、打造一流的师资是培养人才的迫切要求
时至今日,人类的认识能力不仅深入到只有几纳米的原子空间,而且拓展到了上百亿光年以外的浩瀚宇宙。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认识和开发大自然,从微观和宏观上大踏步地开拓自己的活动疆域。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又是科学技术知识的载体。
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邓小平同志不无忧虑地指出:“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在未来社会的竟争中谁占有高科技,谁就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深刻地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加速社会发展进程,促进自身实力增长;谁就将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格局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由于高技术产业有着不可低估的经济价值和无比重要的战略意义,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就在发展道路上充满了对抗性的竞争。一种新技术的崛起,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升级换代,彻底改变竞争的格局,先人一着,就可以成为大赢家,而落后一步,则可能损失惨重,长期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为他人的高技术埋单。
高技术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一流的高质量人才,需要高质量人才群体的支持。在整个教育事业中处于龙头地位的高等教育正是培养和造就高质量人才的重要阵地。为此,世界各国纷纷推动教育改革。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新的高教改革目标:为全体国民建立完整和具有竞争力的终身教育体系,建立世界级水平的课程和学业评估标准,到2020年使美国高等教育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毕业生。澳大利亚政府提出到2025年,25岁-34岁的公民中有40%获得学士及以上学历。日本高等教育改革正朝着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高度化的方向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实现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的转型,但与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的差距仍然很大。
高校发展虽然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但必须抓住问题的关键,决不能把“创建一流大学”的目标,仅仅停留在口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国内一些重点大学也在积极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清华大学实施“双百人才引进计划”。上海交通大学推行“讲座教授计划”。复旦大学设立“首席教授”、“杰出教授”岗位。这些措施都是为了培养和造就一支个体素质优、群体实力强、结构合理的高质量、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这不仅仅是一所高校的个体行为,也是我国高校实现整体跨越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三、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是打造一流师资的战略举措
在美国大学排行榜上,排定大学名次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教授的阵容。
据统计,斯坦福大学1700多名教师中,已有10人获诺贝尔奖,6人获普利策奖, 148人为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 89位国家科学院院士;麻省理工学院1700多人的教师队伍中,有78位诺贝尔奖得主,76人为国家科学院院士,53人为工程科学院院士。
以我国最有希望跨入世界一流大学行列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为例,至今未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拥有的“两院”院士数量较少。实事求是地讲,我国高校目前的师资力量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是明显的。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周光召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我们不加紧培养学术带头人,支持青年人,那么我们的科技队伍,就可能发生重大危机。”因此必须尽快促进中青年教师的迅速成长,使他们尽快成为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一个杰出的学科带头人,不仅能够带活带好一个学科,促进科研和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还会为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学校的整体实力提高产生重大影响。
据教育部2006年的统计,我国普通高校现有教师1,075,989人,其中45岁以下的占81%强,45岁以下的高职称人员占58.7%。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高校已经完成了新老人员的更替,较好地解决了人才断层问题,目前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学历层次高。因此,培养优秀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使之承担更重要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不仅成为可能,也十分必要。实践证明,从30岁左右的青年科技人员中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的构想是可行。世界著名的贝尔实验室,科技人员中30—35岁的人最多。据对世界1550—1960年间几千项重大科技成果发明人的年龄统计分析,最佳智力区是25—45岁,峰值是39岁左右。就我国而言,参加两弹研制、卫星发射、神舟飞船上天等重大科技项目的人员大多是30岁左右的年青人。
近几年,我国高校在中青年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方面探索出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校开始大力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后又相继实施优秀学术群体培养计划、立体人才工程和人才攀登计划。优秀中青年教师的成长为我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学校成为省部共建高校奠定了基础。
打造好一流的师资,我们迈进一流大学的道路就不会阻断。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抓好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我们的事业就会后继有人,建设一流大学的目标就一定能尽快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