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区域,为《禹贡》九州之豫州。尧舜时代天下洪水泛滥,舜命鲧治理洪水。鲧用堵塞的办法,难以凑效。后改任禹,大禹以疏导之法,引洪水归于东海,成效显著。通过治水,大禹感知到了山川限隔的自然存在,遂按山川自然限隔形成的地理单元,将天下地域分为九大块,名为九州。《尚书•禹贡》所载九州为:河内曰冀州、济河惟兖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扬州、荆及衡阳惟荆州、荆河惟豫州、华阳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豫州为九州之一。豫州的地理范围南至汉水,北到黄河,用今天的话说指汉江中下游与黄河中游之间的地域。豫州位于九州之中央,故又称“中州”。其区域相当于今河南之黄河以南部分、湖北省的北部、山东省西南隅、及安徽省西北角。其中河南省之黄河以南部分为主体,因此又谓“河南曰豫州”。
“豫”的本义指“象之大者”。远古时代这一片地方的气温比现在要高,适宜大象繁衍生息,生活着不少象群,河南出土有巨型象牙化石是其明证。“豫”的引申义指精神层面上的安舒平和之象,在豫州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世代具有雍容大度、平和安舒的精神品质。
历经时代变迁,在河南这块土地上,涌现了大量杰出的人物,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累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徐光春书记“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高度概括了河南的历史地位。
这个论断至少包含四层意义:
一、 河南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河南地处黄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0°—15°,年降水量400—800毫米,年生长期约210—270天,是半干旱地区,因此成为我国旱地作物的主要产区,是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事实上,中华民族的根系最早深深地植入这片广袤的平原之中。就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华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最早传说,留下了中华文明初创者的大量足迹。
五千年华夏文明 根在中原河洛。河洛,指黄河、洛水,这里引申为黄河洛水之间的广大地区,即河洛地区,其地域的范围以豫西为腹地,西起陕西关中的华阴,东到豫东平原,北至河南与山西交界,南达伏牛山麓。应该说,河洛地区就是狭义的中原地区,即今天的河南省。
远在华夏文明的史前时期,河洛地区就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场所,在华夏文明的起源和发展的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数千年演绎的华夏文明,从古老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三皇、五帝、夏、商、周而起的文化,都是从这里揭开序幕,滚滚的黄河不仅养育了我们的祖先,培育出中国的原始文化,而且孕育了伟大的华夏文明。大量的历史文献记载和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都充分证明,河洛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上下五千年古老的中华文化的“根”即在这里。
随着现代考古学的迅速发展,丰富的成果证明中华民族的起源是多元的,但是,大多数学者在认可多元起源的同时,都坚定地认为,黄河孕育出的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和轴心。
1978年在河南南召县云阳镇杏花山及其周围发现了一颗猿人臼齿化石及洞穴遗址,据学界考证,大致与北京猿人时代相当,距今约50万年,约处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
旧石器时代另一重大发现是安阳小南海遗址,大约与北京山顶洞人的时代相当;1998年,在郑州荥阳崔庙乡王宗店村北的半山坡的织机洞发现猿人洞穴遗址。据初步推测,居民生活约10万至30万年之间,成为“中国自1921年周口店遗址发现以来最重要的旧石器发现,堪称中国第二洞”。从南召云阳、安阳小南海以及郑州织机洞遗址能够推测当时已经使用火,是人类走出蒙昧时代的重要标志。
经过漫长而艰难的时期,人类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1965年在河南许昌发现了著名的灵井遗址,1977年在新郑发现的裴李岗遗址,成为中原新石器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裴李岗文化已经出现契刻符号的原始文字。
传承于裴李岗文化,中原地区新石器时期的代表是仰韶文化,其得名于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距今约7000至5000年左右。1987年,濮阳西水坡第45号墓的发现,河南龙山文化的发现,安阳后岗、登封王城岗,所有这些遗存,表明人类已经步入文明时代的门槛。
在传说中伏羲为“三皇”之首,与女娲兄妹二人婚配,生儿育女,从而成为人类的始祖,这非常类似西方《圣经》中的亚当与夏娃。虽然,这仅仅是传说而已,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明其为信史,但河南西华县留下了女娲城的遗址,相邻的淮阳县则留下了太昊(伏羲)陵、画封台等许多遗迹。这些同属于远古“华胥国”的女娲和伏羲的遗迹。
中华民族儿女常以炎黄子孙自称,认为是黄帝与炎帝的后代。
从考古学的角度看,五帝时代大致在仰韶时代后期到龙山时代。
无论是黄帝还是炎帝,都在河南留下了重要的活动遗迹。尤其是黄帝更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姓公孙氏,都于有熊(新郑),亦曰有熊氏。他不仅出生在中原地区,而且还以此作为根据地,继衰微的神农氏而兴起,修德治病,操练军队,收服炎帝于阪泉。当时蚩尤暴虐天下,兼并部落,黄帝与之大战于涿鹿之野,擒蚩尤而诛之。各部落乃尊称为天子。相传文字、历法、算学、宫室、器用、衣服、货币之制皆始于黄帝。黄帝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帝,海内外华人均自称为黄帝子孙,河南新郑也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与朝拜的圣地。
如果说这些史前的传说记载不足为据的话,那么,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几千年历史的沉积与风云变幻,在河南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大量而深刻的足迹,河南成了一座巨大的天然历史博物馆,在这里,可以探寻源远流长的东方文明古国,可以追寻到先民的生活足迹。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经中原,孕育了南召猿人、培植了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等古老文明,哺育了炎黄二帝。中原文化以夏和继之而起的商的繁荣成为中原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工而从传说成为信史,夏的遗址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商的遗址在河南安阳西北。殷商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水平与新时代的到来。
到了距今3300年左右,随着商朝国君盘庚迁都到现在的安阳,使用甲骨文记事,中原的先民终于告别了史前文化时期。安阳小屯村甲骨文的面世,使中原先民从传说走入信史。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母源与主体,代表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原大地上,王权和文字的出现,是中国文明从史前文化进入历史时代的分水岭。
不仅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河南是人类的发源地,而且至今在中原广袤的土地上还遗留着大量的遗迹,这些遗迹是中华民族先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历史实物见证,也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与遗产。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所以中华民族的姓氏之根主要埋藏在河南。据统计,有来源可考4820个汉族姓氏,源于河南的就有1834个。中国现在汉族100个大姓的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87%,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河南。所以说,中国历史的主体源于中原,起于河南。
一个泱泱的民族历尽苍桑地走过历史,民族精神中不仅有沉重、坚持,更有与天地共日月的浪漫,生存斗争中不厌的乐观,而这种浪漫和乐观的精神正是后人应追求的,亘古不变的东西。
二、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四千多年的大事在河南这块土地上上演
从人文始祖黄帝开始,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在一个时期内一直走在中华民族的前列,华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中原地区。
中原为中华灿烂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自有朝代建立以来,绝大多数王朝兴起于中原,建都于中原,扎根于中原,活跃于中原,直至12世纪上半叶北宋末年,这个中心才南移。如果说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那么可以肯定,四千多年的文明都繁衍生息在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王国维曾以安阳出土的甲骨文的文字记载,证明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商朝先公先王世系的正确,从而推测司马迁对夏朝世系记载的准确,这一推测,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完成得到进一步确认。如果从夏王朝建立开始算起至清朝覆亡,中华民族走过了4000千余年的历史,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河南处于中心地域长达3000余年。所以说,“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说法,丝毫也不过分。
中国第一个历史王朝夏朝,先建都于郑州登封的阳城,继迁于阳翟(禹州),后迁于偃师。商汤灭掉夏朝后,亦建都于偃师附近。商仲丁时期,迁都于现在的郑州一带。盘庚时期,迁到殷,即现在的安阳西北。西周开始在陕西建都,后为统治东方,在洛邑营建东都,史称成周。与此同时,西周又在河南境内建立了许多诸侯国,如陈(淮阳)、宋(商丘)、蔡(上蔡)、许(许昌)、卫(安阳)、虢(三门峡)。东周迁都洛邑,诸侯国中的魏迁都大梁(开封),韩建都于郑(新郑),此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等10多个朝代均在河南定都或设陪都。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故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帝王的足迹一次次地驻足于河洛,洛阳、许昌、开封等曾经的国都,一次又一次地彰显着问鼎中原、统摄华夏的至尊。
在中原这片土地上,我们的祖先,订制度,明礼仪,煌煌千年华夏文明,正是从这块黄土地上发源流淌,继尔漫延全国的。拂去历史的尘埃,沿着时间的长河,走进唐宋,走进秦汉、走进春秋,走进洪荒,我们看到一场场金戈铁马的战争,一幅幅精彩纷呈、惊心动魄的历史画卷: 宋代的勾栏瓦斯中上演着歌舞春秋,唐朝的宫廷里弥漫着霓裳羽衣,隋代的大运河里舟船穿梭,北魏的孝文帝忙着他的汉化改制,三国的曹操吟唱着醉酒当歌,发出人生几何的感叹,东汉的太学里聚集着全国的数千精英,上蔡的李斯正在为嬴政出谋划策,孔子与老子在东都洛阳进行着历史性的会晤。四千多年的历史大事,四千年的历史河流,就在河南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缓缓地流过。
三、河南这块区域生产了璀璨的历史文化
中原历史名人辈出。据统计,在二十四史中立传的历史人物中,其中河南籍的历史名人为912人。唐代留名的2000多名作家中,河南居两成。在中原名流中,既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文学家、文字学家、教育家等,也有社会贤达和社会名士。如伊尹、周公、老子、苏秦、李斯、吕不韦、贾谊、桑弘羊、蔡伦、许慎、张衡、蔡邕、孔融、王粲、曹植、阮籍、嵇康、左思、玄奘、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元稹、李贺、邵雍、程颐、程颢等等,数不胜数。正是这一代又一代杰出人物,共同缔造了绚丽璀璨的中原文化。从文化意义上讲,河南永远是一块我们无法忽视的地域。
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侠士试剑,武士弄枪,歌者展喉,文士投笔,官员用智,医生妙手,共同描绘了大气潇洒、荡气回肠的中原文明。
战国韩国洛阳人苏秦,出身贫贱,素有大志,从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以三寸不烂之舌游走于韩、赵、燕、魏、齐诸国之间,“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以杰出的口才,审时度势的眼光,左右着天下的大势,一部《战国策》成了他们杰出的表演。
卫国人荆轲为报燕太子丹知遇之恩,他毅然答应执行“不可能的任务”:刺杀秦王。至今读起史书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字句,依然会被那视死如归的侠肝义胆而深深振撼。长亭外,古道边,残阳下,素衣如雪,一群高冠博带的士子,穆然肃立,为一个怒发冲冠,将踏不归路的河南人致敬送行,历史就在那一瞬间定格,风化成一道凄美而悲壮的风景,感动了我们几千年。
上蔡人李斯,不甘久居下流,东游至齐,求学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辅佐秦王嬴政,在战国纷争的诸侯混乱中,为秦国的统一作出重要贡献。秦国统一后,他订制度,废分封,设郡县,统一文字,统一车马,奠立了中国此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基础。
洛阳才子贾谊,20岁被诏为博士,《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总结兴亡,直陈利弊,居安思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人物。
东汉天年的南阳人张仲景,被后世奉为“医圣”,面对兵荒马乱、疫病流行的惨淡现实,以最朴素的想法,最诚挚的情感,毅然选择了救死扶伤、济世苍生的医生职业,做他所能做的事情。后来他写就的《伤寒杂病论》,便是到了今天,依然在国内外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书中的《金匮要略》部分,更被世代医家尊为“医方之祖”。
盛唐诗人杜甫是巩县人。这位大诗人,令人尊敬得只能用伟大来形容。他是如此深爱着这片土地。 忠君爱国,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汲汲于国家的兴旺。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聚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最朴素的人文理想。这些美丽动人的诗句,不知温暖了多少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心。
中唐的洛阳人刘禹锡,他与白居易齐名,且志同道合,一致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他自愿把百姓摆在第一位,喜欢替百姓说话。所作的政治讽刺诗,辛辣尖锐;所作怀古诗,沉郁苍凉,语浅意深;所作仿民歌诗,清新爽朗,别开生面。而他的同乡元稹、鲁山人元结,也是此道中人。
黑脸“清官”包拯,在原则与人情,强权与道义之间巧妙平衡,用刚烈惩治邪恶,以智慧伸张正义。老百姓的“天地良心”,“清官情结”,也因为这位曾在现实存在过的精神偶像,平衡了许多,安慰了许多。
河南汤阴县,走出一位顶天立地,文武双全的民族英雄岳飞。当白发苍苍的岳母为儿子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时,不但把一种强健的民族精神烙在岳飞的心间,也刺醒了每个有热血,有良知的中国人。当年,岳家军(必然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河南的热血汉子)纪律严明,作战勇猛,金人只能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想想岳大将军那杆出神入化的金枪,是如何为柔弱的王朝挑起一面自信的大旗,而那首壮怀激烈的《满江红》,又是怎样激励着中华好儿女,一代又一代,谱写精忠报国的歌。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创造了璀璨的文化,数不胜数。下面再以史学为例,看看中原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历史学家及其贡献。
1、褚少孙补《史记》。褚少孙是西汉颖川人(河南禹县)。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司马迁死后,该书散佚了一部分,褚少孙进行了补写,终成完书,一直流传至今。
2、西晋司马彪《续汉书》。司马彪是河内闻人(温县)。著《续汉书》,记东汉一朝的历史,内容翔实。北宋时,将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范晔《后汉书》合刊,成为二十四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范晔写作《后汉书》。范晔是南朝宋顺阳人(今淅川)。他以《东观汉纪》为主要参考资料,博采众家,著成《后汉书》,成就很高,在很多地方都超越了前人。传记部分,记载人多,覆盖面广。深受后来学者推崇,成为前四史之一,在中国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4、李延寿撰《南史》、《北史》。李延寿是唐朝相州人(今安阳)。早唐初,就曾参预《晋书》、《隋书》的写作。后来,李延寿继承父志,以南北朝八部史书为依据,用了16年的时间,撰成《南史》、《北史》。将南朝、北朝双方的历史作为整体书写,使之符合《史记》一类的通史体例,便于阅读,真实可信,成为我国史籍宝库中的两部佳作。
5、长孙无忌编《隋书》。长孙无忌是洛阳人,他主持编纂了《隋书》,保存了很多宝贵的史料,在唐代所修史书中,是质量最高的。
6、张昭远修《旧唐书》。张昭远是五代濮州范县人(今范县东)。今本《旧唐书》,虽署名刘昫,实为张氏所为,当时刘昫以宰相监修史书,故署其名。《旧唐书》部头宏大,内容丰富,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原始资料。
7、宋祁撰《新唐书》。宋祁是宋代雍丘人(今民权)。《新唐书》是其与欧阳修共同修撰,其中传记部分为其所为。
8、薛居正创《旧五代史》。薛居正为开封浚义人(今开封)。修撰《旧五代史》,门类齐全,资料丰富,首增《选举志》。
二十四部正史,其中八部出自河南人之手。断代史方面,亦有多部为河南人所为。如东汉颖川颖阴人(河南许昌)袁宏撰《汉纪》,东晋陈郡阳夏人(河南太康)撰《后汉纪》,西晋新蔡人干宝撰《晋纪》,陈郡陈(淮阳)人王隐撰《晋书》,现在通行的《史记》三家注本的《史记索隐》是唐代司马贞所撰,他是河内(河南沁阳)人。除此以外,它如杂史著作,亦有不少出自河南人之手。
徐光春书记在中原文化港澳行恳谈会上的讲话中把中原文化分为17个方面,这里仅仅是略举一隅。即使如此,也可以窥见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表层看,她是一种地域文化,从深层看,她是中华文化的主干和根源,在中华文化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四、河南地域产生的文化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
从朝代更迭的历史进程来看,伴随着十二世纪上半叶北宋的覆亡,政权重心的南移,中原文化仿佛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事实远非如此简单。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就是没有灵魂的民族。在中原这片土地上产生的思想文化,一直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惯性、坚韧的生命力、强烈的张力,影响了北宋以后的思想世界与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中原文化的特征明显地表现为它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耕文明,以政治中心带动而发展为带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化中心,以博大的开放性而溢出中原,进而跻身世界。
楚国苦县人(今鹿邑)老子,是人们熟知的古代思想家。他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经过庄子(一说今河南民权人)的进一步发展,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庄学派成为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基础。
今天,《老子》一书已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文出版发行量最大的一是《圣经》,二是《老子》,美国《纽约时报》更是将《老子》列为世界十大名著之首。
儒学发展到宋代,经过改造称为理学。在谈及理学时,必提到二程兄弟:程颢、程颐。他们是河南嵩县人,都是宋代大儒,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二程受学于周敦颐,表章《大学》、《中庸》,二程的理学思想经过朱熹的进一步发展,宋代以后上升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思想基础。中庸的思想也由此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社会进程。
在中原退出历史发展的中心以后,产生于中原的思想文化却深刻地影响了其后的社会思想与历史进程。
总结
平心而论,河南历史基本上是一部中国历史的缩影,是浓缩了的中国文化史。因为华夏文明起源于斯,发展于斯,华夏文明向外传播也是从这里开始,辐射开去。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翻检史书,一个明显的感觉就是河南的历史太悠久了,河南的文化太丰富了,河南的地位太重要了。
寻根溯源,落叶归根,中华民族最注重对根的探寻。血缘之根、民族之根、文化之根,河南是最重要的起源地。寻找古老文化的真髓,离开河南就难得全貌。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河南是最重要的地区之一;探寻中华文化的源头,河南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字源于斯,道学源于斯,墨学源于斯,佛学源于斯,理学源于斯……。
河南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十分丰厚,除地面大量的名人遗迹、文物古迹外,地下埋藏的文物更是丰富。河南素来享有“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美誉,最近河南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旅游立省的发展战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中原大地名山秀水星罗棋布,历史文化俯拾皆是,许多宝贝待字闺中,急需红娘牵线,巧匠裁缝”。他表示,只要把文化和旅游穿上“连体衣”、做好融合,就一定能叫响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旅游品牌,就一定能使河南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研究中心和重要产业聚集区。为此提出“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口号。“文化河南”说的就是河南历史的悠久、厚重,河南历史文化遗址的丰富;“壮美中原”则是讲河南这片土地上的优美的自然风光。其实,文化的产生发展离不开自然,文化正是有了自然,才显出其灵气,才显现其气度,而且丰厚的文化遗址早已成为自然不可分割的部分;自然也正是有了文化,才显得厚重,才看出积淀。在壮美的中原湖光山色中,追寻我们的血缘之根,追寻我们的民族之根,追寻我们的文化之根,这也许就是“文化河南,壮美中原”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