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26日下午,河南大学2008年暑期“新解放、新跨越、新崛起”研讨会在金明校区中州酒店第一会议室继续进行,与会人员就“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下如何提高学术水平、继续做好‘五重’工作”这一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全体校领导出席会议。机关部处主要负责人,各学院党政一把手,各直属单位负责人,高层次人才代表参加会议。各附属单位列席会议。校党委副书记梁晓夏主持会议 。
副校长赵国祥作了题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唱响“五重”主旋律 》的主导发言。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一是理清发展思路,整合办学资源,分层次办学,各有所为。在高端层次上,实施顶天工程,以科学研究为主,以现有的重点学科、研究机构为平台,进一步优化队伍、凝练方向、突出特色、整合资源;试办研究型学院,并逐步在全校专业学院推行,实现高层次突破。在基础层次上,实施立地工程,以教学为主,实现“培养高质量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向国外输送基础人才,开展多层次的继续教育,培养社会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此相适应,要分类别指导,调整、完善精英型人才(本科、研究生)培养评估指标体系、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国外输送型人才培养评估指标体系、继续(远程)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同时,要在人力、财力、物力、组织、政策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二是以学科(学位点)建设为龙头,重拳出击,实现高层次突破。针对不同的学科,分层次设立建设目标,实施目标性管理、动态性遴选。三是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团队,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四是加强研究生教育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副校长宋纯鹏就如何建立与高水平大学目标一致的科技创新体制作了主导发言。他说,科学研究工作是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也是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基础。我校科研工作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建立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我们的长远目标是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以及不利因素,妨碍着这一目标的实现。在体制上,僵化的行政管理体系是束缚高校教师开展科技创新的主要障碍;在学术交流方面,我们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在许多领域都缺乏一定数量的受过良好训练的研究人员群体;在营造宽松而有紧迫感的学术环境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研究人员之间缺少公开的、坦率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为了克服以上不利条件,我们要探索学科交叉,创建科学研究平台;同时,我们要探索建立适应于多学科的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他最后总结说,科研工作应树立起以创新为荣、人人参与创新的价值观,体现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同时,在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要作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做到常抓不懈。
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张德宗,科研处处长张保国,设备与实验管理处处长郑合勋,人事处处长刘先省,文学院院长孙先科,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刘志军,环境与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杨俊中,经济学院院长耿明斋,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尚富德,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崔元臣,物理与电子学院院长张伟风,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党总支书记王言书,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安国勇,天然药物与免疫工程实验室赵瑾,马列德育教研部主任马树功,高层次人才代表王超杰、于金富等先后发言。大家认为,我校把“五重”建设作为大讨论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非常必要的和及时的。“五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重点人才建设、重点科研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建设)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较强的内在联系。重点学科建设是龙头,重点人才建设是保障,重点科研机构建设与重点实验室建设是平台,重点科研项目的获取是切入点,而这一切是一所高校学术水平的体现。重点学科建设是重点人才建设、重点科研机构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重点科研项目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紧紧地围绕重点学科建设来开展“五重”建设,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一些基础好、有特色的学科实行政策倾斜,重点建设,重点突破。重点人才建设,必须坚持培养本校人才与引进人才并重,注重人才政策的协调和平衡;崇尚学术,尊重学人,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重点科研机构建设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要在构建科研平台,汇集人才队伍,凝炼科研方向,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下功夫,集中资源,瞄准特色,寻求重点突破。要创新科研服务理念,完善创新平台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做好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取得更多的标志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