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8至20日,由高校区域国别学联盟主办,我校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承办第二届全国区域国别学学位点负责人圆桌会议在我校举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35所高校的区域国别学位点负责人及1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开封,深入探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规范化与特色化,共同研讨区域国别学科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及未来发展方向。
19日上午,我校副校长、河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张礼刚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共襄区域国别建设盛事。
主旨发言环节,北京语言大学罗林教授以“维护学科生态”为核心,强调学术研究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学科需平衡学术性与国家战略需求。
北京大学翟崑教授提出“研究生核心课程体系模型”,指出区域国别学核心课程设计要点,要结合本校优势的区域国别研究课程、智库实践课、前沿交叉课程,实现人才培养范式革新。
山东大学刘昌明教授指出,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具有三个发展阶段,明确了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需以交叉融合为核心,构建覆盖课程、实践、管理的全链条体系,同时平衡国家战略需求与高校特色,解决学科独立性、资源整合、跨学科融合等现实问题。
上海外国语大学杨成教授分享了外国语类大学“特色化突围”经验,提到了中国成长与区域国别学的历史机遇,强调了中国崛起对知识体系的需求。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语言能力强化和实践导向培养,构建兼具学术深度与政策应用价值的特色化学科体系,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智力支持。
中山大学陈杰教授在会上指出区域国别学涉外性、交叉性、实践性、基础性、致用性和战略性六个特征。当前面临教材短缺、研究碎片化、学科交叉管理困难等问题,要加快基础教材编写,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全球视野”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河南大学原副校长、河南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孙君健教授立足中原实践,提出“通才筑基、专才定向”的培养路径,提出“通才+专才”是培养目标,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需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国家软实力。
河南大学张璟慧教授介绍河南大学依托外语学科的九大语种及文化与区域国别研究平台的探索与经验,构建“语言服务-区域研究-国际传播”全链条创新体系的探索成果,展现地方高校实践路径。
在下午举行的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学科发展核心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主要涵盖课程体系构建、导师队伍建设、人工智能赋能区域国别研究等关键领域。会议达成了广泛共识,认为区域国别学需加快制定学科建设规范,同时鼓励高校结合自身特色探索差异化路径,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通过加强学科顶层设计、整合学术资源,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生态体系。明确人才培养需兼具全球治理视野与区域深耕能力,建议建立分层分类的能力标准体系。本次会议达成的共识将为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指引。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完善学科评估体系,推动学术研究与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
据了解,区域国别一级学科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是国家最新设立的第一批文科交叉学科学位点。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首批获批名单中,河南大学位列其中。本次会议形成的建设性意见,不仅为学科发展提供理论指引,也将为国家战略需求注入学术动能。会议强调,要坚持学科规范化与特色化建设双轮驱动,推动中国区域国别学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风起汴梁,潮涌华夏”。河南大学外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将继续以学科为舟、以创新为帆,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贡献特色力量,助力新文科及河南大学的“双一流”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