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8日上午,我校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在黄河中下游科学考察深钻丁庄钻探现场举行开钻仪式。学术副校长、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主任刘彦随,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委委员、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李勇,河南大学“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特聘教授苗晓东,校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陈旭、学科建设处副处长周云凯,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班子成员和教职工代表参加。仪式由地理科学与工程学部委员、地理科学学院党委书记乔家君主持。
刘彦随致开场辞。他指出,开封凹陷是华北平原典型构造单元,千米地层是立足黄河文明、探索地球奥秘、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地球亿万年变迁的“密码本”。千米深钻项目凝聚着河南大学地理学人的三重科学追求:科学精神——以钻探为笔,书写探索未知的学科史诗。本次深钻将首次创建开封凹陷的完整地层档案,突破“人地圈”科学认知边界,从微观尺度科学总结古代黄河频繁改道原因、探寻黄河故道湖相与河相变迁证据、揭示中原文明兴衰与地理环境关联机制,通过协同攻关,构建地理“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工程示范-实践应用”的“STEP”全链条创新体系。科学价值——解码地层档案,重构人地关系认知体系。通过高分辨率地层年代学、沉积动力学分析,有望重建黄淮海平原古环境演化序列,为全球季风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中原标尺”;结合岩芯重金属含量、孢粉化石等指标,定量揭示人类活动对黄河中下游生态系统的千年尺度影响;最终形成跨学科协同、联合攻关之典范。科学意义——服务国之大者,守护华夏命脉。钻探数据将直接服务于黄河国家战略,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从愿景走向现实;将为生态文明提供硬核支撑,通过地层精准扫描分析识别古洪水频率、沙源迁移路径,为“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注入地理智慧;通过建立首个大河文明区深钻数据库,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全球化气候适应性人地系统调控提供“河大方案”。
李勇在致辞中指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是国家级战略工程,而实现下游长治久安仍面临科学挑战——当前对“河道稳定年限”缺乏量化标准,黄河起源时间及华北平原贯通机制尚存学术争议。现有观测数据仅覆盖近70年,历史洪水记录不足200年,难以支撑千年尺度预测需求。河南大学近年来聚焦国家战略,组织黄河中下游科考、召开专题学术会议,苗晓东教授团队深入盲肠河段开展地质考察,此次千米深钻将穿透百万年尺度地层,系统解析黄河演变规律,揭示季风变迁与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影响,为厘清黄河起源、华北平原形成时序等重大命题提供关键证据,填补学科空白。
项目负责人苗晓东教授阐释了钻探背景:选址封丘县丁庄村,因其地势平坦、新生代地层连续且无断层活动,是理想钻探靶区。项目意义聚焦三大方向:一是通过获取500万年前连续沉积记录,揭示亚洲季风起源与演化规律,为解析类似“7·20”极端气候事件提供科学依据;二是破解开封凹陷沉积序列,获取黄河流经中原的地质实证,厘清黄河中下游贯通时限的学术争议;三是通过晚第四纪环境重建,阐释中原地区环境变迁与中华文明演进的耦合机制。项目由河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共建研究院联合实施,跨机构协作将保障研究深度推进。
仪式最后,刘彦随、李勇、秦耀辰、苗晓东、陈旭、周云凯共同按下启动按钮,现场礼炮齐鸣,宣告开封凹陷千米深钻项目正式启动。这柄探向地球深部的“科学之钥”,将以地层解码重构东亚季风演变史,以沉积剖面破译黄河文明基因,以跨学科大数据支撑黄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启河南大学地理学科前沿探索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协同创新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