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强化本科教学的过程化管理,持续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11月8日下午,我校于金明校区行政楼249会议室召开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教学工作会议。副校长白莹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本科教学督导组全体成员、各培养单位教学副院长、公共教学部副主任、科研平台副主任、教务办公室主任、院级督导组组长及教务处全体成员参加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何欣主持。
会上,教务处相关负责同志分别就“2+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学分绩点改革与转专业机制优化、拔尖人才实验班建设实施方案、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及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等工作进行了专题汇报。何欣系统梳理了以“内涵式育人”为核心的本科教学改革总体框架。他表示,要以“2+2”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重构为引领,全面落实“宽基础、强特色”的课程理念,持续优化学分绩点计算与转专业政策。各教学单位应强化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功能,切实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益。在质量保障方面,要统筹推进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督导与毕业论文抽检工作,严守育人质量底线,推动改革从顶层设计落到实处。
教育学部杨捷教授就教育部教材审核工作要求作专题解读,详细阐释了教材建设的新方向与新规范,进一步明确了教材编写与审核的核心准则。本科教学督导组组长魏清源通报了上半学期教学督导情况,重点分析了课堂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就精准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白莹在总结讲话中高度评价了前期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并对下一阶段重点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她强调,首要是着力构建有组织的人才培养体系,聚焦“2+2”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切实提升教育教学内涵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学院须强化责任意识与危机意识,提升战略规划能力与改革执行效能,主动对接社会发展与产业变革趋势,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动态契合。其次,要持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精准把握“四个关系”的内在逻辑,以系统性思维引领育人方式变革。一是协调“软氛围”与“硬指标”的关系,既要营造包容、开放、和谐、活跃的育人文化生态,亦须建立清晰可衡量的质量标准体系,确保育人成效可感知、可评估、可验证。二是统筹“短目标”与“长目标”的关系,教育教学工作不应局限于短期指标达成,更须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长远规划教育教学范式转型,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平衡“里子”与“面子”的关系,教育本质在于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成长与内涵发展,同时应积极展现育人成果,增强社会对教育的认同度与信任度,实现内涵提升与外显成效的辩证统一。四是把握“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改革进程中既要保障教育教学平稳运行,亦需勇于突破思维定势,主动迎接时代变革,在动态平衡中推进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后,白莹结合学校发展实际指出:当前学校全力构建“强理振文,新工新医”战略格局,正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实践;积极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彰显了对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引领;统筹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充分体现了对全体师生根本利益的高度责任担当。她号召全校凝聚共识、汇聚合力,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与百年名校振兴筑牢坚实人才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