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组织师生党员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198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科从零起步。当年,在空无依傍的局面之下,蔡兴元、傅蔚霞、张居太等先生坚持“高起点、彰显特色”的理念重铸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在他们的精神理念影响下,面对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带头人宋纯鹏(现任河南大学校长)信念坚定,立志于困境中蹚出一条路:“一定要把实验室建好,干出一番事业来!”
而今,当年的实验室已发展壮大到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7年,河南大学迈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生物学科也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建设好一流学科”成为了每一位生科人的呐喊。“如今的河南大学生物学科,凝聚了创业初期艰苦条件下建设者们的心血和汗水,也凝聚了一代代生科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初心和坚守。”回首来时路,宋纯鹏颇为感慨。诚然,“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生科文化、“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河大精神,已融入每一位生科人的血脉。
短短30年,这巨变,这传承,这跨越式发展,党建引领是始终不竭的力量源泉。
“汲取河大精神、河南精神中的丰厚养分,不忘爱党报国的使命担当与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成为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建文化基因。”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赵东保说,聚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这一终极目标,生命科学学院逐步探索出“1235”党建工作模式。
“向党建要发展成果、向思想政治工作要战斗力”,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学科发展,二者交互融合、互促共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路径愈发明晰。
往哪干——
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发展指引方向
“我们不能依靠投入,只能依靠先进的生物技术,用技术优势去克服设备和资金劣势,从而绕开困扰学科发展的基础设施短缺的瓶颈。”宋纯鹏瞄准方向,与科研团队并肩作战,为生物学科奠定了发展的基石。
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从一开始就注入了生科人的血脉里。
紧密围绕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及河南省的区域特点,瞄准国际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宋纯鹏带领团队聚焦“植物逆境生物学”这一主题开展深入研究。
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从一开始就融入了生物学科的成长里。
起步虽难,但目标高远,这样的土壤里孕育出的党建之花,注定是充满活力的。
“1235”党建工作模式中的“1”,即聚焦“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这一终极目标,在学科发展中发挥党委的引领和保驾护航作用,为学科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生命科学学院的党委工作始终与学院的业务工作紧密相融,聚焦“一流学科”建设目标,对标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标杆学校生物学学科建设,制定并实施《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院党的建设的意见》,完善分解一流学科建设方案;推进支部建设“两化一创”强基引领计划,实施“达标引领”“提质引领”“创优引领”三大行动,设立功能型党小组,将大家思想统一到“一流学科”建设上来;启动督导机制,积极为学科建设“把方向、做谋划、聚人心、抓落实”,用发展成效检验党建工作实效。
党建如一座灯塔,照亮生物学科前行的道路。
齐心干——
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发展凝聚合力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去年年底,河南大学党委选树了8个团体和个人为河大“身边先进典型”,争一流、创一流、建一流的生命科学学院位列其中。这个团队之所以能够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和党建的引领作用、凝聚作用是分不开的。
干事创业关键在人,在人的能力、动力与合力。“1235”党建工作模式中的“2”,即强化干部队伍、高层次人才队伍这“两支队伍”建设,为一流学科建设做好人才保障。
怎样强化干部队伍建设?学院加强班子成员教育管理,提高班子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公开竞聘科级干部,使一批年轻同志脱颖而出;组织“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新上岗基层党务工作者、中层干部进行专题交流和理论专题研讨;实施“样板党支部”“党建创新项目”等。
怎样强化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学院设立人才特区政策,坚持引育并举,实施“青年英才伙伴”计划,以学科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为重点,强化服务和引导,营造有利于激发各类人才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卓越氛围,造就一批学术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近年来,学院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30多位,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10余位。
要想加快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1235”党建工作模式中的“3”,即发挥好政治引领作用、凝心聚力作用、监督落实作用三个方面的功效,为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
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学院党委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注重强基铸魂、质量提升、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握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时代特征、价值导向和发展动力,通过学习宣讲、选树典范、加强内部治理等方式,凝聚政治共识,增强“四个意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
发挥凝心聚力作用。学院党委以凝心聚力谋发展为核心,积极推进党务、院务公开,调动全院教工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展“高层次人才创享讨论”“青年英才成长成才讨论”“管理人员思想大讨论”,定期召开“发展规划大讨论”“办学理念教育思想大讨论”“科研团队与方向凝练大讨论”“社会服务项目大讨论”,深化内涵和质量建设,积极探索创建世界一流学科的道路。
发挥监督落实作用。生命科学学院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院党委、行政的共同负责制,院内重大事项由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在工作推进中,明确党委抓全面、促落实,班子成员抓具体的工作责任制。成立学院重点工作督导小组,抓住“关键少数”“重点领域”,保证工作有效推进。
怎么干——
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发展提供战斗力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河南大学,党建工作和学科发展绝不是“两张皮”,党建工作已成动力源,强力助推学科发展。
“1235”党建工作模式中的“5”,即助推卓越人才培育、重大科研创新、文化传承铸魂、平台建设拓展、社会服务提升等“五项工程”,从而实现学科内涵式发展。
助推卓越人才培育工程。生命科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设立“菁英班”,采取“本硕博”连读,专家学者授课、暑期学校、夏令营等相结合协同育人模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明德计划”,瞄准“生命科学领域的未来领军人物、一流拔尖人才”,实行小班授课、双语教学、国际化培养;推进“本科生全员导师制”,实现“点对点指导,全方位培养”;开展“卓越生科沙龙”,注重传统文化熏陶、夯实人文精神,注重学术文化引领、传承创新精神,注重特色文化浸润、发扬大学精神,实现“三化”育人;开展“院领导午餐会”,全面了解学生需求,加强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建设……
助推重大科研创新工程。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加强政治方向的把控,确保科研方向的正确性。学院科研聚焦生物与农业重大科学问题,打造“逆境生物学与可持续农业”这一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的研究领域,开展重大攻关研究;在作物抗逆机制及遗传改良、赤霉素和假尿苷修饰在逆境生物学中的作用、生物与环境互作、昆虫发育生物学、生物医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成果。近年来,获批国家重点项目10余项,在Cell、Nature子刊等生物学顶级期刊发表代表性成果80余篇,生物学自然指数2019年上升17名……支撑和保障了一流学科稳步前行。
助推文化传承铸魂工程。生物学科实现跨越式发展,得益于“学无止境境如生命”的创新文化,这种文化让生物学学科有了灵魂和发展的动力,让科研的学术思想有了传承和发展。学院不断挖掘王鸣岐、郝象吾等老一辈生科人的事迹,弘扬、传承生物学学科文化和百年河大精神底蕴。以校园文化精品建设作为以文化人的有效载体,凝练成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卓越生科精神和“敬业诚信务实创新”的院风,学院创新文化正在不断地传承、升华。
助推平台建设拓展工程。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积极跟进学科自身科研平台增设和“学科+”计划,保证平台建设围绕发展大局。经过努力,2019年获批建设“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河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联合国内9家优势单位,成立“河南大学现代农业与生物技术研究院”,并建立合作基地;联合校内药学、医学、计算机、数学、化学、物理和材料等学科,成立“生物纳米交叉研究中心”“多组学联合研究中心”和“生物信息中心”等交叉研究中心;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共建“河南大学——麦考瑞大学生物医学联合创新中心”。“生物学+”的学科带动效应已初具成效。
助推社会服务提升工程。生命科学学院党委积极推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学院以前沿生物技术服务河南省、黄河中下游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在江苏、陕西、海南、河南4省建立推广示范基地12个,育成农作物新品种10个,示范推广200余万亩;培育的“反季节菊花”在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获多项殊荣,为当地经济带来增收;新建荥阳桃花峪黄河滩涂系统研究站,通过对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思考和战略布局,提出可借鉴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对促进河南省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将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
正如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所说,“‘双一流’建设是我们提升发展的重大机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大学要勇于担当,厘清思路,积极作为,要以一流党建促一流学科发展,以一流党建为一流学科建设凝心聚力、保驾护航!”
至善岂有终极日,征途正未有穷时。河南大学正以“功成不必在我”“成功路上必有我”的胸怀和境界,凭着韧劲、拼劲,在自强不息中成就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