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猛犸新闻客户端》对历史名窑转型有标杆意义!这场陶瓷展汇聚百件知名作品

【新闻作者:张静  来自: 2019-09-22《猛犸新闻客户端》  已访问: 责任编辑:王宏宇 】

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陶瓷发源地之一,从新石器时代以来,古代中原地区名窑林立。进入新时期,以钧窑为代表的中原历史名窑亟需进行现代转型,提升艺术化、国际化水平。9月22日,在河南大学举办的“传统的再造——新中国70年中原历史名窑国际学术邀请展”,为中国历史名窑乃至中国陶瓷的整体发展前景提供新典范、新模式、新思想。

35名陶艺家的100件陶瓷艺术作品“惊艳亮相”

钧瓷、汝瓷、绞胎瓷……在当天的展览上,富有想象、颇具文化内涵、造型各异、色彩斑斓的各种陶瓷艺术作品“惊艳亮相”,引发参观者的啧啧称赞。此次活动邀请参展的国内外艺术家包括享誉国际的李茂宗(美籍华裔)、大泽人(美籍华裔)、Ruta sipalyte(立陶宛)等国外艺术家,也包括黄玉英等中国台湾知名陶艺家,还包括中国大陆的高校和独立艺术家、杨国辛、宁钢等,也包括诸中原历史名窑原产地杰出的陶艺家代表35人、共100件(套)陶瓷艺术作品。

在开幕式上,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也正式揭牌,河南大学将携手中原历史名窑原产地和海内外艺术家,为中国陶瓷的繁荣发展贡献一份“中原力量”。

开幕式后,与会的参展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就中原历史名窑现代性转型的历史回顾、中原历史名窑的工艺传承和当代创造、中原历史名窑现代性转型的前景研究等主题进行研讨,探索中国历史名窑现代性转型的方法论途径。

展览展示了中原历史名窑的当代新创造、新发明、新思维和新见解

据了解,此次展览是依托中原历史名窑的深厚积淀和丰富的发展资源,以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为学术平台,盛邀国内外曾经依托中原历史名窑进行工艺、艺术再造的艺术家和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的一次国际性学术活动。

此次邀请展有哪些特点?对陶瓷的发展有什么价值?策展人、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王洪伟介绍,《传统的再造——新中国70年中原历史名窑国际学术邀请展》从优异的陶瓷艺术作品出发,一方面,从中原历史名窑原产地打捞出一批具有实践精神的在地陶艺家,他们身怀现代陶瓷科技观念,致力于中原历史名窑传统工艺的创造性发明,推动唐宋迄今中国陶瓷史上又一个“中原时代”的来临;另一方面,发掘深受现代艺术、当代艺术思想浸染的国内外艺术家、陶艺家数十年来在中原历史名窑各原产地的艺术再造,展示中原历史名窑的当代新创造、新发明、新思维和新见解,一起构成中国陶瓷史新“中原时代”的基本内涵和整体面貌,为中国历史名窑乃至中国陶瓷的整体发展前景提供新典范、新模式、新思想。

此次展览将对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有标杆性意义

事实上,在此次邀请展之前,从2019年7月起,河南大学国际艺术家驻场创作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到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战略合作单位中国钧瓷文化园驻场创作。艺术家驻场创作期间,已经举办了8场陶瓷学术讲座,一次学术对话沙龙,举办了“现代性与中原历史名窑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此次展览也是2019河南大学国际艺术家驻场系列活动的收官之作。

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先省表示,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中国陶瓷重要发源地,中原陶瓷的根脉性、原生性、发源性、辐射性、创新性是河大学人首倡的“中原陶瓷学”理论体系建设坚实的历史基础。站在文明史、学术史高度观照陶瓷创作实践及其理论建树,独辟中国陶瓷史研究之理论先河是历史赋予河南大学学人的使命,是时代赋予河南大学学人的责任。此次展览的举行,其中所凝结的学术和艺术成果,对于中原历史名窑现代转型以及中国陶瓷艺术的未来发展走向会有特别的标杆性意义。

录入时间:2019-09-22[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