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走到一个村庄,就会了解到不同的风俗;每一个老人的去世,就意味着一个民间图书馆的消失。尽最大力量加强保护民俗文化的宣传,应成为每位公民应尽的义务。” 7月14日,刚刚考察归来的河南大学“沿黄”考察团的师生们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从7月5日开始,河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沿黄”民俗文化考察团100多人在河南大学文学院乔梁老师和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高有鹏教授的带领下,先后走访了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和商丘等地。
在调查中师生们发现,“沿黄”民俗文化的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民俗文化与名利无关,所以在城市里,除了有一些公园里会定期举行民俗节目表演之外,大多数民俗文化形态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成了人们逐渐遗忘的角落。像道情、皮影戏等民俗艺术,目前仅仅有少数老年艺人会表演,而有些则已经完全灭绝。
通过实地考察以及大量民俗文化资料的搜集,“沿黄”考察民俗文化的师生认为,对民俗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缺乏专业人才是民俗文化逐渐流失的两大重要原因。其一,许多人认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淘汰那些传统落后的东西,利用这些东西搞一下旅游可以,保护就没必要了。其二,民俗文化的传承大都是“老传少”的单线传承,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大多数年轻人把价值的实现放到对名利的追求上,后继人才青黄不接,使民俗文化的传承随时面临着“断线”的危险。
如何抢救民俗文化?关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措施,考察团的师生首先想到的是建立民俗文化博物馆和在高校开设民俗文化课程,设立民俗文化的科研项目,以加大对民俗文化的研究和保护。
河南大学民俗文化研究学者高有鹏教授告诉记者,他们拟建立黄河流域民间文化博物馆,用来保存即将灭绝的不同种类的农耕工具和在民间流传的戏曲、神话传说等,以保存这些珍贵的民俗文化活形态。“我们开展这项工作,不是仅仅为了学术研究,更重要的是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抢救民俗文化!”高有鹏教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