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建时常用树比喻自己———中原沃土孕育出了蓬勃的枝干,枝干间的精彩注定要在起初扎根的地方舞动。
从海军退伍后迈进河南大学的校门,到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从获得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深造,到凭借丰硕的研究成果扬名国际经济地理学界后毅然回到故乡……他反复践行着那句话:“我是从中原大地走出去的,就一定要为这里尽心奉献!”
留学澳大利亚期间,李小建凭借与生俱来的勤奋,使自己很快居于国际学术研究的前沿。他提出的从工业公司入手研究工业区域变化的新思路,为工业地理研究领域打开了全新的视角。学业结束,李小建博士谢绝了挽留,选择了返回母校,继续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的河南大学,能够提供的科研、生活条件与国外有着巨大反差。李小建没有怨言,和妻子、孩子挤在教工宿舍楼里。按照当时校方的规定,他的教学工作量可以减少三分之二。李小建却坚持将教学作为首要工作,每年所授的主干课课时远远超过应完成的教学工作量。
1995年8月至1997年2月,李小建任教美国匹兹堡州立大学。他用英语开设《经济地理学》、《地理学与发展》、《世界区域地理》、《政治地理学》等课程8门次。听课学生人数经常超过学校注册人数限额,在学校组织的课程评估中,90%的学生评价他“知识甚优”。
不论是在河南大学,还是在河南财经学院,熟识李小建的人都说:“他的工作精神令人钦佩。”直到今天,李小建还保持着早上或晚上锻炼的习惯,跑步、呼吸新鲜空气、呵护阳台上的花草。他说,这是保持充沛体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秘诀”。凭借刻苦和智慧,他在微观尺度可持续发展、跨国公司和区域发展、跨国公司与投资地博弈等领域取得了国际公认的成果,开拓并建立了中国的公司地理学。
谈到担任河南财院院长后自身最大的转变,李小建说:“对人才的看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甚至到了求贤若渴的程度。”提及“人才”二字,李小建似乎有着抑制不住的热情。他说,人才建设需要战略性、系统性和敏锐性。与工业投资不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周期很长,从小学到研究生毕业需要约20年时间。正因为这样,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前考虑,放眼长远。人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短期和长期相结合,培养和使用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层次合理的人才建设体系。
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运用大人才观,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建设体系?从去年11月来到河南财经学院,李小建每天都在考虑这个问题。现在班子已经形成共识:在最高层次,利用河南省特聘教授、拔尖人才工程等有利机会,学校再加大投入,引进3至5名能够站在学术前沿的“旗帜”型人才;其次,围绕“旗帜”,选择学术骨干构建学术群体;再次,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的教师;而在教学基础层面,根据市场需求,按照外向型人才的标准,引进发达国家的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商学院,培养能够直接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工商管理和行政管理人才……李小建强调,学校团结务实的领导群体是做好人才建设的有力保障。
推开办公室的窗户,凝望着整洁但略显“紧凑”的校园,李小建说,学术交流中心很快将建成使用,其中最好的房间将作为高层次人才的工作间。全省最完善的经济、社会数据中心也在筹建之中,待它建成后,就能把全省的历史和当前数据、各个断面各个区域的数据综合分析,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原崛起推出一批具前瞻性和诊断性的报告。
对比他曾经学习工作过的国(境)外6所大学及所在地区的情况,李小建深有感触地说:“关注科技和教育领域拔尖人才,使他们中的大多数全心从事学术工作,对中原崛起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