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心理学博士谈填报志愿前后考生心态(摘自《中国广播网》2003-06-15 )

【新闻作者:记者赵飞 通讯员时瑞刚 马纪朝    来自: 本站原创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中广网开封6月14日消息(记者赵飞 通讯员时瑞刚 马纪朝)“我们现在的教育只侧重于对考生的成才教育,而对成人教育这方面放的精力不够,这也是高考过后,特别是在填报志愿时,很多考生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河南大学教育科学院长、心理学博士赵国祥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分析,作为从事心理学研究达几十年的专家,他不仅对报考志愿有独到见解,对考生的心态分析的也很到位。

  他说,很多考生报考时已经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容易一意孤行,给志愿填报设置一些不必要的障碍。报考志愿时,最好还是能够广泛争取老师家长的意见,或者向在校大学生和大学毕业不久的人士打听,了解相关专业所学课程和相关工作的情况。但他同时指出,父母的意见也只是作为参考意见。如果他们知识面宽且比较民主,当然皆大欢喜;但有些父母过于“从众”或“趋俗”,不顾子女的爱好和兴趣,也会铸成大错。

  他还提出,实际上,大学与大学之间除了几所特别出名的和特别不出名的之外,大多数高校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看一所大学的好或者不好,关键要看它的校风是否端正,环境是否适合读书学习,学校是否具有深厚的精神传统与文化底蕴,“一个大学的牌子并不是决定你以后如何生存的资本,毕竟在大学里,关键还是要靠自己。

  有关热门专业的说法长期以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今天说最热的专业是金融专业,明天说最热的专业是新闻,后天又有人说北京申奥成功要加强市政建设最热的专业将是建筑师……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才市场最需要,对考生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赵博士这样说道“重要的是要正确地分析自己,而不是像‘追星’似的非要选择什么热门专业,我们只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做的专业,然后努力成为本行业的佼佼者,就能够获得快乐。如果你口才一般,就不要去学法律;如果你见了数字就头疼,就不要去学经济;如果你见了手术刀就发抖,就不要去学医……而应该从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出发,并结合将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填报。 由于我们正处于一个心理不固定期,可能兴趣也会随时发生改变,也许我们很多同学搞不自己的兴趣,也有很多人将追求热门专业作为自己的兴趣,其实有很多人会发现自己到了大学之后对自己的专业根本不感兴趣,”

  “还有一点,报考志愿时不能仅从字面理解。例如经济专业,实际并不是培养经邦济世的企业家,更多的是培养有深厚理论知识的经济学家,如果考生理解偏差,就会给家庭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负担。”

  报过志愿后,就进入了焦急的等待阶段,这一阶段赵博士称之为“焦急+期待”阶段,既焦急的等待着考试结果,又盼望自己能够考入比较理想的院校,他分析说,这个阶段也是比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阶段:第一,当自己的理想与录取相符合时,心理上就会处于亢奋状态,这当然皆大欢喜,但也应该注意,不能因为过度兴奋而出现不必要的事故。第二,就是录取与报考不相符合,这种情况,由于自我评价过高,与现实落差较大,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实际上,大多数心理不健康也是源于此,遇到这样的情况应当如何处理?其实,只要能够搞明白:对于我们一生来说,高考只是一个小小的挫折,并不能决定我们的一生,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看待挫折,心态是否平和,虽“泰山崩于前而心不变”的心态,才是真正成功的心态,事实上,大凡成功的人士,都有这样成功的心态--挫折对人的一生来说是一笔财富,邓小平,林肯,很多很多,这些都是我们的榜样。

  “在这一阶段,最常见的就是心理上不平衡,容易偏激,自暴自弃,原因主要是,或者由于担心考的不理想别人看不起自己,或者来自老师、家长等方面高期望值的心理压力;或者性格内向自卑心理严重,或者因为目标比较高而实现不了或实现有困难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变化。他指出考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客观、冷静的角度的来分析看待它,家长应告诉考生上大学不一定是惟一出路,上了大学也不意味着从此一帆风顺。家长要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

录入时间:2003-06-15[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