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年一度的“国家奖学金”评选揭晓,河南大学有一百余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拿到了4000-6000元不等的奖学金。在欣喜的同时,这些受助的贫困大学生并没有忘记还有许多没有拿到奖学金的贫困同学。获得奖学金的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于得溢日前主动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奖学金用于资助其他贫困的同学,引起强烈反响。
于得溢是延津县石波固乡龙王庙村人,全家人就靠着几亩地生活。2000年9月,于得溢以优异的成绩被河南大学录取,收到通知书本应该高兴的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每年3000多元的学费对于几近赤贫的家庭来说,不啻是大山般的负担。为了使哥哥顺利入学读书,他的小妹无奈地退了学,“妹妹那饱含渴望(上学)与期待(哥哥学业有成)的眼神”,于得溢说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就这样,于得溢带着对小妹的歉疚也带着她的期待,通过学校“绿色通道”的帮助走进了河南大学。贫困的生活度日如年,于得溢的家庭也因为供他上学而更加贫困,他有时甚至有了辍学的念头。所幸的是,2002年秋季国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设立了一等奖为6000元并减免当年学费的“国家奖学金”,在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的关心下,经过班级推荐,结合家庭状况、本人学习成绩等条件,于得溢被评为“国家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
〈Br〉 今年三月,于得溢拿到了6000元的现金,捧着沉甸甸的钞票,此时的于得溢已经没了刚被评上时的喜悦,而更多的是思考:“我拿到奖学金了,我的生活的确宽裕了,但其他贫困生呢?同时,同学们几年来把勤工助学岗位无偿让给他,在生活上不时给他帮助的往事也涌入脑海,于得溢觉得自己不能独享这份奖学金,他要和他的“穷哥们儿”共享。于是他找到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团总支书记涂钢,“我的确需要这笔钱,但还有许多贫困生需要它,我想把一部分钱捐出去。”于得溢提出把6000元钱分成三份,一份自己留下,一份捐给班里的贫困生,一份捐给院里的贫困生。涂钢随即向院领导汇报了这件事情,经过研究,该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杨江涛和涂钢老师一起找到于得溢,表示对他的捐助行为非常赞赏,但同时认为,国家奖学金对他是一种帮助,也是一种荣誉。“你的境况我们非常了解,相信这份奖学金能缓解你的生活困难,同时也能使你有更多的精力去学习。当然,我们同意你捐助其他同学,但一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老师的建议下,于得溢决定捐出2000元资助贫困同学。
面对记者的采访,于得溢再三说:“我真不想让大家知道这件事,其实不少获奖学金的同学都已经这样做了,甚至比我做的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