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大学校园,日前争相传诵着特困学生任福同获奖不要奖、把奖金让给别人,留下清贫给自己的故事。
任福同来自豫东商丘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两年前,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被河南大学政治系录取。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本来是件令人高兴的事,但对家境清贫的任福同来说,却怎么也乐不起来。原因是他心里清楚,每学期2000多元的学费,对他的父亲而言,不啻是一座大山般的负担。
开学前夕,任福同在父亲的陪伴下,怀揣着家中拼凑的1000多元和乡村出具的贫困证明到河南大学报到。系里的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通过“绿色通道”特困生贷款为他解决了学费问题。那一次,他的父亲悲喜交加、对学校千恩万谢的情景给刚跨入大学门槛的任福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学是上了,但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呢?任福同是个有志气的青年,他决定不再给千辛万苦的父亲增加负担。从那时开始,他便开始凭借自己的劳动供养自己上学的艰苦劳动了。为了挣生活费,他很快找到了为学校送报纸的工作,还用业余时间做家教,虽然所挣不多,但节俭点花,生活也能过得去。学校党委宣传部得知任福同的情况后,便把他列为资助对象,还根据他的特长帮他找到了一个助学岗位。进入大二以后,任福同又从家里背来几十斤蚕豆,加工成五香小食品沿街叫卖。他认为这毕竟是凭借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生活啊!正因为如此,任福同加倍珍惜自己的学业,他的学习成绩门门优秀。如今,他已当上了政治系的年级长。
今年秋季,国家为了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设立了一等奖为6000元并减免当年学费的“国家奖学金”。任福同所在的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共有3个名额。经过班级推荐,结合家庭状况、本人学习成绩等条件,任福同被评为“国家奖学金”一等奖获得者。
面对这个喜讯,想着老父亲含辛茹苦为他筹钱的镜头,瞅着自己常年用于佐餐的咸菜片,任福同思考再三,最终还是找到老师、找到院领导婉拒了这项奖励。问及原因,任福同只说了一句话:“我目前能通过勤工俭学养活自己,请把这笔钱用在比我更需要资助的同学身上。”
对于任福同的选择,同学们有的惊讶,有的叹息,但大家随后却都不约而同地向任福同竖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