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尹达与河南大学(中华读书报12月18日)

【新闻作者:(作者 王学春)    来自: 中华读书报12月18日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尹达,1906年出生于河南滑县,1925年考入中州大学(今河南大学)预科,开始了与河南大学长达7年的机缘。这年7月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来开封,应邀在中州大学六号楼讲演厅作了《大英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史》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进步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尹达开始接触进步书刊。北伐胜利后,在冯玉祥的支持下,中州大学扩大办学规模,组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1928年9月尹达升入中山大学本科学习,先读哲学,后转国学系改学文史,1930年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从中州大学到河南大学,学校积极延揽大批知名学者到校任教,如:冯友兰、李廉方、马非百、朱芳圃、杨亮功等,尹达追随着知名教授如饥似渴地学习,为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基础。1931年的一天,他在书摊买到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先生以锋利的文学笔法,把枯燥的古代社会写得生动感人,深深吸引了尹达。他后来曾说:进入古代社会研究这个领域并走上革命道路是受了郭老的影响。

  使尹达更幸运的是:考古史上著名的殷墟科学发掘工作,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主持下开始了。期间,史语所所长傅斯年,甲骨文专家、校友董作宾、郭宝均等,都曾被邀请到河南大学,作殷墟发掘和甲骨文研究的专题报告,在师生中引起巨大反响,许多同学要求参与殷墟发掘工作,决心投身于考古事业当中。在学校与中央研究院的协商下,组成了以河大师生为主体的“河南古迹研究会”,开展对河南古迹的调查,重点研究安阳殷墟。1931年3月,学校从文史系选出成绩优异的学生,作为第一批实习生前往安阳,这样,在史学教授马非百的带领下,尹达、石璋如、冯进贤、许敬参等同学开始直接参与安阳殷墟的发掘工作。在多次发掘工作中,他们把实践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虚心向专业人员学习,提高了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较快地掌握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并开始执笔撰写考古报告。

  1932年尹达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南大学毕业,正式成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的研究生,他一边攻读研究生课程,一边继续参加殷墟和各地的田野考古工作,1934年完成研究生学业,留在史语所做助理员,1937年任助理研究员。通过大量的考古实践和不断的学习,他发现了瑞典人安特生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分期问题的错误,发表《龙山文化与仰韶文化之分析》一文,否定了安特生的分期理论。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和第一线田野考古实践锻炼,尹达已成为优秀的青年考古学者。1937年抗战爆发,殷墟发掘工作被迫中断,11月尹达随史语所撤离到长沙,在其兄长赵毅敏的影响下奔赴延安。

  到延安后,他先在短训班学习,不久进入马列学院第一班,与李先念、邓拓等同班学习,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1月到陕北公学任教。他先后担任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科长、华北大学教务处处长等职。新中国建立后,历任中国人民大学研究部副部长、北京大学副教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中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60年与邓拓等筹建中国历史博物馆,1979年当选为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还是第一至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尹达早年的论著《中国原始社会》被认为是继郭沫若后第二部用马列主义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专著。著述还有《新石器时代》、《中国学术发展史》等。参与主持了许多重大的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通史》、《中国史稿》、《中国历史地图集》、《甲骨文合集》等都有尹达的心血。

  作为河南大学杰出校友,尹达时刻关心母校的建设和发展,1956年10月在河南大学第3次科学讨论会召开期间,应邀回母校考察,出席了科学讨论会并为全校师生作报告。上个世纪60年代、70年代两次回母校,分别作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科学研究》、《从考古到史学研究的几点体会》等学术报告,指出河南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是史学研究和考古研究的沃土,号召同学们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他的报告有力地推动了河南大学的史学研究和考古学事业的发展。1983年7月尹达在京病逝,河大师生对他表示了沉痛的悼念,他献身革命和学术事业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每一个河大学子。

录入时间:2003-01-03[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