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90年校龄的河南大学是河南省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之一。“要建设一流的学校,必须拥有一流的人才”,在全校上下已形成共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正沿着开发、引进和改革的道路越走越宽。
勇于更新思想观念,不断完善培养方式,使学校的人才资源得以有效开发。学校首先坚持以自我培养为主,把对人才的挖掘与造就有机地结合,使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方式一步一个脚印,步步都有实效。从1986年开始,启动了一个大型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了4批近100名学科带头人,顺利解决了学校学术梯队的“断层”问题,造就了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中青年专家,为学校顺利进入21世纪实施了必要的人才储备。1997年,学校在已形成优势和特色的学科以及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学科中选拔了9个“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群体的培养是人才培养工作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更新和深化,实现了人才培养由点到面,由个体到群体的转变,这是学校为适应21世纪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的又一次有益尝试。这个经验在全国高校师资管理研究会2002年年会上交流,并荣获会议奖励。此外,学校继续加大各级专家和骨干教师选拔推荐和培养的力度,并在提高教师学历层次、改善教师学缘结构上做出新的努力。
以开放的姿态广纳高层次人才,既引进重点院校、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也吸纳一般院校的真才实学者,让每块金子都在河南大学这片蓝天中闪烁。学校加大引进力度,坚持“非我所养也能为我所用”的新观点,以积极灵活的方式将专家学者请进学校。1998年,学校从中科院兰化所引进了一名院士,以院士为核心形成了一个阵容强大的学术群,学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之后,学校采取更为灵活的方式,又引进了4名院士。2000年,启动了特聘教授岗位制度,首批设置了21个岗位,通过招聘,已经有10个学科招聘到了合适人选,其中从校外和国外应聘上岗的有3人,其余11个岗位正虚位以待。学校还积极争取河南省特聘教授岗位在本校的设置,目前已有9个岗位设在学校。省、校特聘教授岗位的设置为学校吸引高层次人才提供了空间。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学科带头人、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被引进到学校。
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01年,学校出台了《河南大学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明确改革的主要目标为: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分配体制,激活学校三支队伍中最活跃的部分——教师队伍,加快学校发展,提高学术水平和办学效益。学校在普遍提高各类人员的津贴标准的同时,坚持报酬待遇向教学科研第一线的教师倾斜,向优秀的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倾斜,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合理拉开收入差距,摒弃“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全校每年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教师所占津贴份额保持在80%以上。深入的改革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家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的完成工作任务为争先恐后创造业绩,改革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为继续深化改革,学校正在着手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并即将在全校范围内全面推行。
河南大学的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以培养为基础,以开发和引进为重点,以改革为动力,并使三者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良性发展的互动机制。目前,学校有院士5人,另有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人员等各方面高层次人才100多人,在职、在读博士200多人,已基本形成了一个以院士、特聘教授为第一层次,国管、省管专家为第二层次,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骨干教师、校跨世纪优秀学术群体成员为第三层次,在职、在读博士等为后备梯队的高层次人才体系,他们在学校跻身全国高校先进行列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