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王永民:不解之缘在开封(摘自2002.11.6开封日报)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蔡小俊 本报通讯员万娟\文 万合利\图    来自: (摘自2002.11.6开封日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曾经为借3元钱的学费,母亲挨家挨户跑遍整个村庄才借得100个鸡蛋;20岁了,却从未见到过火车和3层以上的楼房;第一次进城坐汽车,因有“公共”二字而与人争辩,认为不用掏钱;身患肝病6年之久,病危3次;遭遇严重的火车、汽车事故,3次都死里逃生……
  这就是“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的传奇经历。他就是这样一个自称“一介书生,半个农民”,出身贫寒,却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的人。他认为贫困是一种动力,从小牢记父母“艺多不压身”的教诲,勤学好问,有着极强的创造欲。
  6岁起,为消灭夜间吵闹的老鼠,他制作了10余种捕鼠器具;17岁时,为减轻母亲纺棉线之劳苦,他动手刻制齿轮、涡杆,发明了可以单向转动纺线的纺车;他曾以5年时间发明了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五笔字型”(王码),在世界上首破汉字输入电脑每分钟100字大关,获得美、英、中3国专利;他先后6次登上联合国讲坛,使得“五笔字型”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十年磨一剑”,1998年他又首先发明了符合我国语言文字规范,能同时处理中、日、韩三国文字,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98规范王码”;2000年,他实施完成了“五笔数码”汉字输入专利技术,开发了“王码6键”、“王码9键”两套成品软件;他曾获得“国家级专家”、“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如今,“王码”火了,王永民教授也红了。而王永民自认为一生最重一个“情”字。
  7岁时,看到母亲为挣几个工分而为队里割草,他便悄悄替母亲擀好面条。
  1995年,他动身去美国。在纽约的两年时间内,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中老母。面对国外优厚的待遇他无动于衷,终因放心不下年迈的母亲,舍弃一切回到故里。
  回国以后,他在北京开办公司。随着一项项发明的增多,国内许多城市看好这项发明,纷纷邀请他建立分公司。深圳抛出每年提供500万元的诱饵,上海浦东也以6000万的资金决意买下新发明——可输入传送汉字的王码电话机的知识产权。利益是诱人的,王永民教授却视金钱、名誉如过眼烟云,决心回到自己的家乡,并选中鹤壁这块宝地,在这块被他誉为“河南省的深圳”的土地上,建立了鹤壁王码科技有限公司,致使中原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微软和PDA产业基地。在此之前,他还为自己的家乡南阳筹资近30万元,帮助兴办了永民小学。
  王永民还与开封有着不解之缘。10月31日,王永民教授在河南大学大礼堂为河大近5000名师生做了题为《爱国务实求创新》的报告。他说:“21世纪理应成为中国人、特别是河南人大有作为的世纪。”在与河南大学优秀毕业生的见面会上,他满怀欣喜地将见面会改成了招聘会,并对河大毕业生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说:“河大学生身上那种亲和力是其他各国学生、乃至国内其他高校大学生所没有的。”
  在这次报告会上,王永民教授还与河南大学洽谈建立信息学科实验实习基地,双方形成合作意向。同时,王永民教授还得到了意外的惊喜,当他从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孙培新手里接过写有“特聘王永民为河南大学教授”的聘书时,不禁热泪盈眶。他说:“我也收到过很多聘书,这份让我感到特别亲切。这种认同感太让我感动了……”
  在河大做了两天报告后,王永民教授仍不辞辛苦,决意去曾经有过生死罹难的地方——兰考杨庄亲自走一趟。他说,他永远记得1978年12月16日凌晨那一幕。当时,为从事汉字输入法的研究,他从南京考察调研返回,当途经兰考以东杨庄,两列火车相撞造成特大车祸,他成为幸存的16人之一。这段经历成就了他的开封之缘,故有《过开封》之作:
  “横祸飞来一梦中,受伤救治到东京。病客枯槁如逃犯,血衣斑烂非残兵。兰考沙滩流碧血,开封医院叙乡情。大难不死福星照,苦海刀山任我行。”
  开封成了王永民生命中永不能忘的一个城市。

录入时间:2002-11-06[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