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信仰是一种追求——记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一次特殊的座谈会(摘自2002.10.28开封日报)

【新闻作者:本报记者 杨洁    来自: (摘自2002.10.28开封日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    】

10月23日下午,开封日报社周刊编辑室的部分记者同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举行了一次深入探讨对党的信仰的座谈会。看得出来,河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对这次座谈会非常重视。活动由党总支书记陈灿主持,李建伟院长,杨海军与强海峰两位副院长,新闻系主任张福民及部分学生参加了座谈,会议的气氛很热烈,大家敞开心扉谈了很多。
  信仰是一种动力
  李建伟院长认为,坚定的信仰使得共产党员把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变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使得党员自觉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追求。
  有时仅仅是件小事,也能反映出共产党员的风采。李院长就讲述了发生在身边的两件小事:一次是全省的同行去外地开会,在途经九寨沟时突然发生山体滑坡,路被泥石流堵塞,大家被困祝这时,下车搬石头的是党员,推车的是党员,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人的还是党员。事后大家深深感受到,是坚定的信仰,使得党员和群众同舟共济、齐心协力渡过难关。还有一次居民楼上失火,那是在夏天,很多人都在楼下乘凉。最先发现险情,一面救火、一面喊人的老师是位党员,以最快的速度往楼上冲,跑在最前面的还是党员。用李院长的话来说,那就是党员时刻都不会脱离群众。
  党总支书记陈灿怀着敬意,向大家讲述了张仲良老师的故事。张老师是文学院的原副院长,在教学、管理上有丰富的经验。他到新闻与传播学院虽不再担任行政职务,却毫无怨言。他没少给那些比自己年轻的领导班子成员出谋划策,大家有事也喜欢和他商量、向他学习。
  张仲良老师是有着37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谈到党的信仰问题时,他说:“人要有信仰,信仰需要教育。信仰与信念相连,是对思想主义的认识,和教育、知识相联系,是对事物的了解、研究,是知、情、义的高度深化。信仰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关键方向要把握好,应该扎实地学理论知识。学校是培养信仰的基地,我们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
  新闻与传播学院党总支办公室主任杨江涛认为,一个人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信仰,信仰可以分出层次,但结果只有一个。信仰是什么,看看我们身边优秀的党员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张福民老师是河南大学优秀党员,是从文学院调过来的。无论是工作或是生活中的事,张老师都是有求必应。有些事即使没和张老师说,只要他知道就会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去做,难怪文学院工会主席梁遂副教授称他为新时代的“张思德”。
  工作当中很多琐碎的小事,张老师也会自觉地去做。小到出一张海报,大到组织一个会议,只要他有时间,就会尽力干。张老师字写得好,心又细,学院有整理材料的事,他能在单位呆上一两天,直到帮助办公室的同志把活儿干完。他从未感到这是分外的工作,反而认为是义不容辞的事。不管谁家有红白喜事,张老师都跑前跑后地帮忙。无论谁家的老人生病,张老师只要知道,就会帮助照顾。在有的老教师去世时,他还亲自为其擦身,帮着换衣服。这些,在张福民老师看来都是他应该做的。
  信仰是一种精神
  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强海峰用饱含深情的语言讲述了该学院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以下简称“广电专业”)创办人、老党员张豫林教授的故事。
  10年前,广电专业创办时,张教授已到退休的年龄,为此又延聘两年。熟悉张教授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认真,上课有激情,他的课学生最爱听。可以说,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为辅导每个同学的专业课,张教授每天6点多钟就到学校,晚饭过后又忙到10点多钟才回家,不管是严寒还是酷暑,常年如一日地辛勤工作着。
  要知道张教授可是一个患有脑血栓的老病号,长期的劳累使得他多次病倒。然而,即使是躺在病榻上,张教授也坚持一边输液,一边辅导学生上小课。此情此景,有谁不为之动容呢?是什么促使着白发皓首的张教授还为教育工作兢兢业业地无私奉献?应该说是共产党员的信仰。张教授曾饱含深情地以一首短诗《忠诚》来表达他对党的感情:我是不会变心的/就是不会变/大理石塑成雕像/铜铸成钟/而我是用忠诚铸造的/即使破了碎了/我片片都是忠诚。这也可以说是很多共产党员的写照。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杨海军副院长,这天正生病卧床,但听说开座谈会的事后,抱病早早地就来到了会常虽然他一脸倦容、精神不佳,但还是探讨了党的信仰问题,并坚持到会议结束。其实,在他身上体现出的也是一种精神。
  杨副院长谈到:“共产主义信仰是实在的,不是虚无缥缈的。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发展,不同阶段的信仰也不同。总的来说,作为一个党员应该认真学习新知识,涉足新领域,及时了解政策的发展变化,还要把对党的信仰落到实处。”
  广电专业的另一位老师李晓华副教授是张豫林教授的得力助手,该专业创办时一穷二白,无资金、缺师资,李老师为这到处去奔波、去呼吁。他的教课任务非常繁重,一星期要给学生上20多节课。很多工作当中的其他事,也在等着李老师去解决,他只有加班加点地去干。
  李老师的妻子常年患重病,生活不仅不能自理,还需要人照看,孩子又校工作、生活的重担像两座沉重的大山,压在李老师的肩上。他从未对别人诉过苦,即使和他关系最近的同事,很长一段时间内也不知道他的难处。
  在学校,李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再加上他不苟言笑,不少学生都有点怕他。可忙碌了一天的李老师,不管有多大的烦心事,回到家从未对妻子发过火。
  李老师是一名党员,他那种为别人、为家人的精神是一种信仰。说起老师的无私奉献,在座的几位学生深有感触。学生刘培谈到:我们学院成立时间不长,但老师的干劲很足,常常是夜深了,办公室还灯火通明,他们为我们这些学生作出了很好的表率。学生崔初瞳认为,大学生信仰淡化的这种说法并不正确,同学们经常在一起探讨未来,不少人都表示愿意深造下去,多学些文化知识,将来能够多为祖国作贡献。大家把为祖国作贡献当作一种追求,如果不是将信仰作为动力,同学们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

录入时间:2002-10-29[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