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9月15日上午8点,洛阳栾川,河南大学磅礴隽永的校歌穿透苍穹,在山岗中久久回荡,该校百余位教职工在“潭头惨案纪念碑”前伫立默哀,缅怀那段可歌可泣的敌前办学壮举。据悉,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3周年,河南大学领导干部及教师代表一行近日重走流亡办学路,前往各办学旧址,举行河南大学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揭牌仪式。

探寻:校地情谊,绵延不绝
抗战办学遗址纪念碑蕴含着河南大学英勇不屈、抗战办学的英雄气概,也彰显着河南大学和当地父老乡亲绵延不绝、血浓于水的校地深情。
1938年,随着战火的逼近,河南大学校本部及文、理、法三个学院,历经艰辛,从鸡公山到武汉再到镇平,与前期到达的农、医两个学院的师生汇合。自此,河南大学与镇平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在当地父老乡亲的全力支持下,广大师生团结一致,坚持开展教学、科研活动。河大师生饮水思源、回报民众,积极创办医疗机构,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镇平洒下了文明和科学的种子。患难中见真情,战争中凝友谊,河南大学与镇平结下的深情厚谊从此便根深蒂固。
1939年,河南大学迁到嵩县和潭头镇,大力兴办大众教育,从幼稚园到小学,从七七中学到简易师范。七七中学如今的新名字“河南大学潭头附属中学”,道出了它与河南大学的渊源。该校的纪念碑显示,七七中学创建于1939年,当年9月18日开学。这个校名,还有这个特殊的开学日期,就是勉励学生勿忘国耻。
“河南大学在流亡中的办学经历,不但是河大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更是河南乃至全国人民了解抗战历史的爱国主义教材。”河南大学校长宋纯鹏说,河大影响着潭头,潭头也成全了河大,1942年,河南大学在潭头完成了由“省立”到“国立”的蝶变,河大与各办学旧地虽山水相隔,但学校与各地的血脉情谊并未被山水阻隔,各办学旧地与学校情同手足,学校时刻关注着各地的建设发展,与各地在人才培养、项目合作等方面密切交流与合作。
怀着深深的感恩和对历史的深切缅怀瞻仰遗迹,河南大学教职工一行追寻历史踪迹,重走流亡办学路,深受感动与教育。他们纷纷表示,要铭记这段历史,牢记先贤精神,并以此激励后人不断奋发前进。

传承:汲取力量,办好教育
70多年前,在日寇铁蹄的进犯之下,命运多舛的河南大学,流离失所,辗转迁徙,蒙受重大损失。此谓“四郊多垒,国仇难忘”。但河南大学师生深知开启民智的重要性,故弦歌不辍,坚持敌前办学,依仁蹈义,舍命不渝,以独特的方式担起了民族大任。
河南大学重走流亡办学路,举办抗日流亡纪念碑揭牌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弘扬河大精神,在回顾历史中汲取力量,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

2017年的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河南大学顺利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名单,该校得以重返“国家队”,重新进入中国高校的第一方阵。
目前,河南大学正处在“双一流”建设的关键阶段。在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该校党委正全面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坚持立德树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说,河南大学将继续继承流亡办学精神,弘扬抗战光荣传统,以史为鉴,以史励志,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继续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中原风格”的伟大征程奋勇前进。
离开潭头时,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写下“铭记历史,感恩人民,办好河大,服务国家”十六个大字,为河南大学发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