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媒体河大  >> 正文 选择字号【

《河南日报客户端》原创民族音乐剧《香玉号》惊艳亮相河大百年礼堂

【新闻作者: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史晓琪 通讯员 周亚敏 杨杰  来自: 2018-09-17 《河南日报客户端》  已访问: 责任编辑:王宏宇 】

9月15日、16日晚,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香玉号》在河南大学百年礼堂隆重首演,该剧由北京饕戏戏剧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河南大学校友彭忠担任编剧、作曲、导演,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师生倾力打造。

    “香玉号”降落河大百年礼堂,再现常香玉义演捐机壮举

  大幕开启,逼真的舞台效果让师生们跟随演员一同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激情岁月。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常香玉开始义演筹资为国募捐:“在绣楼我奉了我那小姐言命,到书院去探那先生的病情,上绣楼我要把小姐吓哄,我就说呀,张先生的病疾可是不轻!”常香玉的扮演者黄慧慧用一曲“豫”味十足的《红娘》选段,瞬间把观众拉进豫剧大世界。

  敌军坚船利炮,可是新中国战斗机屈指可数,常香玉捐献战斗机的想法由此萌生。“捐一架飞机得多少钱?”“15亿元之多!”战斗机的造价高昂,部分剧社成员极力反对,可常香玉依然内心坚定:“我要捐飞机,我要捐飞机,我要捐飞机!”黄慧慧连唱三声,一声比一声高亢,一声比一声坚定,她用自己的坚持和满腔热血终于换得全剧社成员异口同声的一个“中”!

  纵使“砸了牌子”也要背水一战。“谁说女子不如男……”,舞台上的黄慧慧化身花木兰,一身战袍披坚执锐。在场观众、河南大学学生王苗苗感慨:“听到黄老师唱这耳熟能详的花木兰选段,仿佛看到了在后方和前线士兵一起奋战的常香玉大师。”然而,这一战就是180多场全国义演。半年间,香玉剧社走遍大江南北,日夜兼程,就这样奇迹般地完成了捐献一架价值15亿元(旧币)战斗机的伟大使命。当“香玉剧社号”战斗机模型从百年礼堂舞台上空缓缓降落,观众们高声欢呼,掌声不断。

  《香玉号》民族音乐剧从民族戏剧出发,唱腔以豫剧为主,在此基础上融合西洋美声、民族、通俗等多种唱法,继承该校武秀之教授“三合一”理念,将欧洲《茶花女》、民族《白毛女》、中国《七仙女》的唱法结合起来,创民族音乐剧之先锋,将家喻户晓的“香玉剧社号”的故事唱新唱活。

    从毕业大戏到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精心打磨为出精品

  “从2016年10月初起,直至今晚的舞台呈现,从河南大学2013级表演(戏剧)专业毕业大戏的小试牛刀,到如今成为国家艺术基金全额资助的首部大型民族音乐剧,正是反反复复的推敲,才有了今天舞台上的《香玉号》。”陈宪章的扮演者王凯歌既是艺术总监又是副导演也是主演之一,他说《香玉号》就是整个剧组的孩子,它终于和观众见面了。

  主演黄慧慧为了更加贴近常香玉的形象,更是一个月内瘦下15斤。“剧中的常香玉二十多岁,人到中年的我最开始有些害怕诠释不好大师角色,是常老师戏比天大的精神鼓舞了我。”

  项目组核心成员班一说:“高校的艺术学科教育,既要教会学生如何借鉴欧洲艺术的技能为我所用,又要引导学生‘以我为本’,学习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精髓;既要注重培育学生的艺术修养,更要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民族音乐剧《香玉号》最能体现这样的教育理念,这也是我建议将其从‘毕业大戏’打造成音乐短剧《香玉剧社号》参加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再申报并获批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使其最终走出河南大学校门、走向社会并推向全国的初心所在。”

  哪个好剧目不经历曲折磨砺?《香玉号》的创作也并非一帆风顺。导演彭忠介绍,由于主演大都是教师,专业度高,经验丰富,但其他演员几乎都是学生,表演时还会怯场,演出出现“两张皮”是他最大的担忧,除了加强排练别无它法。历经700多天的打磨,《香玉号》剧组铢累寸积,大到脚本、唱腔、舞美,小到演员细微的动作神态,都力求能给观众更好的舞台呈现。

  当传统戏曲遇上现代音乐剧,是传承亦是创新

  《香玉号》定义为民族音乐剧,以民族戏剧为根本出发点,力求将民族血脉注入现代音乐剧之中,走民族之路,洋为中用。“音乐剧与地方戏剧的特色相结合是我们的一个创新。”河南大学党委常委、工会主席沈洁霞对《香玉号》中西合璧的创作理念和演出呈现表示充分肯定。她说:“希望这部音乐学院的第一个大手笔作品,能够精益求精,最终成为河南大学乃至河南省的一张名片。”

  在演出过程中,演员将中国戏曲、美声等唱法融入一场表演之中,既是传承,亦是创新。究竟为何会进行这样一种全新的尝试呢?总导演彭忠给出了答案:“现代中国的音乐剧始终摆脱不了西方音乐剧的影响,甚至也无法摆脱民族歌剧的影响,要么老百姓无法接受,要么似是而非,那么为什么不能借鉴中国民族歌剧的成功之道呢?在内容上承袭民族血脉,再加之音乐剧的元素,以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音乐剧体系。”

  《香玉号》就是主创们第一次从“描红”到原创的尝试。常香玉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故事,被排演成戏曲作品,被拍成电视作品,但从没有以音乐剧的形式呈现过,如何才能把它做成真正的民族音乐剧?著名音乐教育家武秀之的“三结合”理论便是最好的答案。

  作为武秀之先生的学生,彭忠说他要把“三结合”理论搬到戏剧舞台上去。于是大型民族音乐剧《香玉号》便应运而生,它创新性地将中国传统戏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音乐剧相结合,力争在舞台上实现“三合一”的理念。

录入时间:2018-09-17[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