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那时观影星月下

【新闻作者:姜汉西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旭阳 】

九零后已经慢慢长大,而那个时期的场景也消散在了历史的舞台,属于那一时期的记忆也仅是零星存于他们脑海。

我是九零后,我所经历九十年代初期,电对于农村来说只不过是灯泡的一束光而已,当然三家五户之中也会有一两台黑白电视机。那时最值得怀念的莫过于饭点的闲谈,正对着大路的一户人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几棵大槐树的庞大树冠搭起一座天然的凉棚,各家都自觉把饭菜端出来,围在一起东聊西侃,其中小孩的逗趣是每天必不可少的节目,长幼皆宜。

那时人们是不习惯早睡,闷热的夏季,最期盼的就是可以看一场露天电影。还是在那一片空地,村里每年会请来乡放映队放一两场电影。然而这就像久旱的庄稼地偶遇的几场小雨,解决不了大家对于看电影的热情问题。于是,大家伙一商量就会集体来凑钱,但这样的次数也毕竟还是有限。于是老少爷们最盼着那些条件好的家庭操办喜事,自己掏钱放上几场电影来让大伙一饱眼福。

看电影,孩子才是真正的先锋军。他们一大早就守在村口张望,盼望着陌生人的到来。当几个挑着放映机箱子的人出现在眼前,他们便兴奋得手舞足蹈,围着他们叽叽喳喳乱叫,左手摸一下放映机的盒,右手碰一下放映员手里的提包都已经高兴得不得了,生怕一离开就没电影看似的。

妇女们早早地守在一边,纳着千层底,有的还在端着碗吃饭。这时几个男人用三根又粗又长的竹篙或树杆支起“电影篙”,再在它们的顶部系上一块白色幕布。在晒谷场中找好位置,摆上放映机,调试好距离;将发电机放置在离空地最近的一户人家里,一个简易的露天影院便出现在人们眼前,成了方圆十里最诱人的风景。

天色开始暗下来了,乡间小道上,一盏盏手电筒射出的光亮闪耀在村庄上空,将乡村的夜晚装扮成繁星点点的苍穹,原来是外村的人们听闻消息后,陆续赶来看电影了。

作为东道主的本村人呼朋唤友自然是少不了的,客人一旦到来,东道主还往往会跟客人小酌几杯,谈谈许久以来的见闻,村子里弥漫的都是久逢的喜悦。当然看电影最重要的是占据一个优势地利,并且拥有一个舒适的座椅,这些男主人都是会提前准备的,家里的孩童是专门负责这些工作的,自是不劳大人费心。邻村来的也有不是亲戚的,纯粹就是看电影,目的如此单纯。路途遥远的看客带凳子自然是不方便的,而那些没有带凳子的,就用几块砖头或鞋子垫着席地而坐,场边的那棵老槐树上也骑坐了不少孩童。

当第一束白光打到银幕上的时候,小孩子们总会在幕布前跑来跑去,努力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影子;或在镜头前做出各种造型的手势,投射到幕布上。不一会,雄壮的片头音乐响起,银幕上出现闪光的五角星和工农兵的影像,偌大的晒谷场一下子安静下来,大人和小孩都屏住了呼吸,静静地张望和等待,只听见放映机那均匀的转动声,犹如一曲舒缓的音乐静静地在乡村流淌,小兵张嘎和陈真、霍元甲就这样由放映机传进万户千家,孩子们也在这样的熏陶下不断长大。

等到电影终于放映结束,头顶上已是繁星点点,散落交织在树枝和树叶的中间,人们带着不舍在座位上继续讨论着其中的剧情。三三两两的已经起身,淹没在茫茫夜色里,喧闹的村庄才渐渐归于平静。而那些在放映期间潜隐于院墙根,破屋旁,柳树下,随处可见的青年们谈情说爱的身影也终于散去,下一场电影成为了她们相聚的最后约定。

慢慢,电视普及了,露天电影也越来越少了,看电影的孩子长大了,但观影星月下的记忆,却历久弥新。

(文学院2017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录入时间:2019-01-10[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