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冬宜静读书

【新闻作者:李向阳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旭阳 】

四季之中,各有许多值得去做的有益身心的运动。比如春天可以放风筝、踏青;夏天可以钓鱼、游泳;秋天可以爬山、骑行;冬天可以滑雪、散步。而在一年之中,当我们静下来的时候,对时间最好的利用无疑是读书。那么,哪个季节最适合静读呢?恐怕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在《礼记》这本书中,古人提出“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的观点,并在郑玄的“注”和孔颖达的“疏”中给出了解释。我想,古人关于冬天读书的看法,大致就是从这里发源的吧。

《礼记》中的“冬读书”,指的是《尚书》这部典籍。不过,《尚书》也是书籍之一种,仍然可以涵盖在今人所说的“书”的范围内。为什么冬天最宜静读书呢?这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的心境都有很大关系。当冬天,尤其是密雪层铺的夜晚,周遭祥和静谧,甚至能听到雪片曼舞轻飘的声音,人最容易陷入思索。即使在白天,寒冷的空气使最喜欢歌唱的鸟儿也噤若寒蝉,如果是在北方,阔叶凋零,枝桠划空,更多了几许萧索,人们便只好躲在屋内,消遣余暇。此时,安安静静地捧起一本书,一行一页地看去,便是那么自然而然。

正是冬天,刊落了大地繁华的装饰,使一切都回归本原本真。无垠的雪的覆盖,是大自然母亲对万物本原本真的呵护,好让它们在安静中孕育出新的繁茂的美善来。在这洁净无暇、大道至简的天地里,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产生哲学的思考,也最能深刻地反思自己的人生,差别在于反思的主动性与思考的透彻度。寒冷与寂静,均使人清醒,而清醒,最能使我们看出著书人的精神高度与意涵指向。我不止一次地产生过如下的想法:如果在冬天读《论语》,是否能更真正地明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坚韧?如果在冬天读《红楼梦》,是否能更切实地领会“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悲凉?如果在冬天读《祝福》,是否能更深入地感受“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冷峻?也许是不能的罢,也许又是可以的,谁知道呢?愿与诸君同验。

这将是一幅凝聚时间而能够随时定格的画面:一张普通的书桌,左上角一盏台灯,灯罩下散发着暖白的团团的柔光,一本翻开的书平摊在桌面上,书上的每一个字都在灯光的照耀下清晰无比,字像夜一般黑,书纸像雪一样白。书本的右上角正被一双手的拇指和食指掀起,随时准备翻页。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透过圆圆的镜片聚精会神地注视着书上的文字,并随着行与段上下左右地游移。书桌的右上角放着一杯红茶,腾腾地冒着热气。读书的人坐在椅子上伏案沉思,窗外的雪扑簌簌穿过林梢树干,打在鼾眠的大地上。

画面中的场景温暖而深刻,那是每一位读书人最孤独也最充实的时刻。书中的内容,是《论语》,是《红楼梦》,是《祝福》,是每一部被人尊奉的经典;是《百年孤独》,是《雪国》,是《复活》,是每一段艰辛而可敬的人生。冬天的雪夜要比其他时节更显安静,因为厚厚的积雪能够吸收噪音。冬宜静读书,即使在无雪的夜晚。黑夜藏进文字里,需要我们用灯光照亮。寒冷躲进文字里,需要我们用灯光温暖。冬宜静读书,因为书中的世界五彩斑斓,足以让平静的时光在脑海中生动鲜活,心肠为之温热。杨绛曾告诫一位青年人,他的问题在于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在这个冬天,我把这句话贴在桌角,把那位青年人当成自己,要铭记这句简洁而朴素的点拨。

“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于功易成也”,“秋冬属阴,阴主体质,故学事,事亦体质”,这是《礼记注疏》中关于春夏秋冬各所当学内容的理论阐释。《书》属于“阴用事”时所当学之“事”。把冬天读《书》上升到哲学、理论的层面,古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冬天是沉静的,读书也是沉静的。顺乎自然,于功易成。今人长篇大论还说不明白的事,古人却早已用三五句话交代清楚,因此,我们还是要多倾听先贤的意见。

春诵夏弦秋学礼,冬宜静读书。

(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

录入时间:2019-01-10[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