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原创美文  >> 正文 选择字号【

不与时花竞

【新闻作者:唐雨恬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旭阳 】

深秋,草木凋落,天色淡沉。树都憔悴了,哪禁得住西风如败子,吹落一地,放眼而望,只是见褐色交错、光秃秃的树枝和病恹恹的面容。而就在这个悲凉的季节,菊花却在秋风中怒放。一朵朵菊,点燃了豫东平原的秋色。霜降是一声季节的号角,那些散布在古城间的菊蕾,闻声而起,陡然举起千万面金黄橙红的旗帜,一扫百花开尽后的萧索和寂寥。从御街两侧到龙亭湖畔,从天波府到万岁山,绚丽缤纷,披着金秋的一寸阳光,将傲霜于秋野的姿态,映于古老的太湖石上。

这是在汴京———开封。这个赫赫有名的宋代京都汴梁城,在草木凋零的清秋时节,它再次以“风叶梧青落,霜花菊百堆”的姿颜,呈现了它非同寻常的美丽。

在开封,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北宋时期,养菊就已蔚然成风,家家户户都以养菊、赏菊为乐事,而这种传统也被后人延续到了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正所谓“黄花遍圃中,汴菊最有名”。并非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言辞夸大,我总觉得在汴京看菊展,别有一番意趣,在菊展中看汴京,别有一番别处难以得见的古城神韵和京都风光。

汴京的街,古今相映成趣,一片繁荣。路这厢,高高耸立起一幢幢现代化大楼;路那厢,则是明清风味的木柱木门木栅,特别是那雕镂朱漆的木窗棂。时逢佳节,清秋气爽,菊花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盆景当街密密地排列开来,交相辉映,金光四射。这丛菊,似燃烧的火炬,用一种曼妙的旋律牵引着我,走进青石铺砌的小巷,静静地细看。绿翠如玉的绿菊、黑如墨汁的墨菊、色彩斑斓的七彩菊;六角宝塔形状耸立的塔菊、菊花巧接而成的金色长龙、如掌中之物小巧玲珑的案头菊……“墨荷”“丽金”

“汴梁腾云”“沽水流霞”,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总能引起无穷遐想。清风徐来,蜂蝶乱舞,一缕清香跌进花盏,它们的脸陶然自足,起舞于飒飒秋风。那清癯的幻影,燃烧的芳魂,于遥远云海中灿烂成天边的彩霞,浓缩成菊城摇曳的梦幻。

不畏风霜向晚欺,独开众卉已凋时。

它是秋讯使者。见证它的花期如同一场漫长的演出,目睹它的凋零如同一场庄重的谢幕。不凋落花瓣,不到处飘飞,直到最后彻底枯干,所有的花瓣还是保持原来的形状,这是它“坠地良不忍,抱枝宁自枯”的傲骨。

它是花中君子。隽美多姿,不以娇艳姿色取媚,却以清新素雅取胜。中国文化赋予它高洁坚贞的情操,无论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悠闲,还是郑思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高洁坚贞,亦或是黄巢“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冲天豪情,它一直为文人墨客所偏爱。

它是花中隐士。随遇而安,竹篱村落,岩边山隅,自开自谢,极易移栽种植,无需精心的伺候。它实用价值广泛,不仅能观赏,还可泡茶、可食用,也可入药。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餐秋菊而饮朝露,不由使人联想千百年来,菊是如何伴随着开封人的市井生活,为世俗添上一分风雅。

开封人喜爱菊花,不仅因为它外表清丽,更是因为它耐寒傲霜,朴实无华,而这也正是开封人坚强不屈的意志品格象征。回顾历史,开封历经战火灾荒,水淹土埋,光是“城摞城”就有六座城,然而开封人仍生生不息,自强自立,重建家园。这不正像菊花独有的品格吗?

时至今日,当漫步龙亭大殿之下,一簇簇菊垂于墙头,看红墙黄花,相映成趣,听古殿檐头,风铃声响,身边人头攒动,熙来攘往。游人或悠闲地散步观赏,或摆茶案在花前举棋对弈,一位道骨仙风的老人正在廊下挥毫泼墨。路边各色各样小吃的食摊,香气四溢,烟雾腾腾,碗盏叮咚,吆声大作,其中随处可见“枣泥菊花酥”“豆沙菊花饼”等以花命名的美食。移步换景,仿佛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因为一种花,爱上一座城;因为一座城,更爱这种花。不与时花竞,自吐霜中一段香,这就是菊花,这就是开封。(国际教育学院2019级学生)

录入时间:2019-12-03[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