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明”。我们如何才能做到明辨是非,带双慧眼看世界?
“明”,会意字,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为日月交辉而大放光明。“明辨”,即智慧地抉择判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明辨”是关系到人生成长之“总钥匙”和“大方向”的关键。做到“明”或“明辨”,并非易事。全球化与市场经济发展引发“逐利而行”;消费主义与娱乐化,诱导人们更多关注当下与享受;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带来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我们,该何去何从?
明确方向,纲举则目张。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即“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
什么是有理想?被称为“燃灯校长”的张桂梅,奉献所有,用教育扶贫的大爱,点亮山区女孩的梦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她是敲出星星之火的石头,是点燃熄灭之灯的火光,它让山区的孩子们成其大、飞其高、达其远。这,就是有理想。
什么是敢担当?被誉为“中国龙芯之母”的黄令仪,耄耋之年仍勇挑重担,致力于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技术,她用一生去注解“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之心愿。她秉持与弘扬的是一代代中国人在勇担先锋中支撑起中国发展四梁八柱的自觉。这,就是敢担当。
什么是能吃苦?习近平插队梁家河时,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基建队劳动。村民说,他穿一件蓝色的旧棉袄,腰里系一根点炮时用过的导火索,“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铡草、看牲口、放羊,什么活都干。”当时社员们都评价他是“真能干”,是个“好后生”。近年来,数十万名大学生村官奉献基层,数百万名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像青年时代的习近平一样,深深向下扎根,在复杂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本领。这,就是能吃苦。
什么是肯奋斗?在被誉为“人间奇迹”的红旗渠工程中,300名青年历时17月凿通最艰巨的地段,这个咽喉工程的完成,极大鼓舞了林县群众和干部修建红旗渠的信心,为表彰他们的业绩,他们挖通的洞被命名为“青年洞”。这些青年人是中国奋斗者的缩影。一代代中国人以勤劳、智慧、汗水和斗争精神,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敌入侵、建设城镇乡村、繁荣文化艺术,奋力实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民的幸福。这,就是肯奋斗。
明确路径,才能探索美好未来。
在处理人、事、物、情时,如何向新时代好青年的标准看齐,做到明辨自持呢?我认为,重点要守护好四个字。
一是“德”,要“修德向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最重要的德与善,它是国家、社会的公德、大德,也是个人的私德。我们要把它内化于心,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以厚德载物,让才华用得其所。
二是“学”,要“修学悟理”,古人讲:“多闻而择,多见而识”,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家风、学风和教风,坚持多读书、读好书;坚持勤学、苦学、真学、博学;学理论、学经典、学历史;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不断夯实学识,奠定青春奉献的基础。
三是“心”,要“修心慎思”,人生常有两种困境:一是万念俱灰,一是踌躇满志。我们需摒弃骄娇二气,破除懒人思维,会思考、会分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要做到“群居守口、独居守心”,每临大事必有静气,稳重自持、定力坚守。
四是“为”,要“修为笃实”,“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我们要走出课堂、书斋、校门,去有“枪炮声”的地方锻炼实战能力。要知行合一,实实在在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眼前的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回顾历史,没有人会恩赐我们一个光明的中国,我们的家园终究需要我们自己来建设。我们要练就分辨是非的慧眼,为追求梦想擦亮引路灯和指南针。人生不设限,青春不散场。期待大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备注:在2023年7月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河南省委教育工委、河南省教育厅开展的“牢记嘱托学思想 挺膺担当建新功”主题宣讲活动中,赵晓芳的宣讲参赛作品《“明”:带双慧眼看世界》荣获特等奖。据悉,此次活动中,全省共评选出特等奖10个、一等奖25个、二等奖30个、三等奖35个,河南大学共有4位老师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