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台湾著名戏曲与文化学者曾永义先生应文学院之邀,在河南地方戏研究所作了一场题为《论说戏曲的结构》的学术报告。
曾永义教授建议戏曲研究者把阅读文献、研究戏曲文物、田野调查和访问戏曲艺人结合起来,切忌只取一瓢饮。他提出,作为综合有机体的中国戏曲由内在和外在两个主体结构组成。关于外部结构,从最早探讨“格局”概念的李渔起,到真正提出“外在结构”概念的王国维、郑骞,曾先生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地把外在结构比作房子的外在框架,而内部结构的装潢则必须以外部结构为载体,外部结构越紧密,内在结构就会越扎实。以宋金杂剧为例,曾先生阐述了戏曲内部结构的体制规律,理论与实例相结合,广泛涉及到曲牌字数、韵律应用,关目情节,格局排场等。其中,曾先生十分推崇李渔的“主头脑、密针线、有起伏、减头绪”的布置艺术。曾先生以其创作的《慈禧与珍妃》生动阐释戏剧结构是外在体现与内在规律的有机结合。曾先生告诫我们治学要有严谨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尊重戏曲艺术的自身规律,最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
曾永义深入浅出地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文学院教授、河南地方戏研究所所长张大新作为这次学术报告的主持人,高度赞誉曾永义先生在戏曲研究和戏曲创作等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要求同学们从治学态度、方法和门径等方面深刻领会曾先生的成功经验,在博学与深思、宏观与微观等相互关系的处理上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学有所获。
曾永义先生现为台湾大学名誉教授,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兼职教授,主要学术著作有《戏曲腔调新探》、《戏曲源流新论》、《俗文学概论》、《明杂剧概论》等22种,被誉为“台湾戏曲界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