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色的三角形是如何被大脑认识的?我们的视觉是如何产生的?”4月13日,应我校研究生院邀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生物物理研究所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霖在教育科学学院报告厅做了一场题为“脑与认知科学:‘视觉过程从哪里开始’”的学术报告。
陈霖院士首先纠正了“脑与认知科学是脑科学与认知科学”的认识误区,指出脑与认知科学及认知神经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发展的新阶段。他认为,有别于传统心理学哲学思辨和经验观察的基础,脑与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是“计算”和“表达”,具有“实现”、“表达和算法”、“计算理论”三个层次的方法论原则。而在对认知科学基本理论假设“认知即计算”的分析中,陈院士对其所依据的“机能主义”的科学哲学背景和“唯理论主义”的科学方法论背景进行了解读和批判。
随后,陈院士介绍了技术革新对科学理论变革的促进作用。他高度评价了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对脑认知领域带来的革命性影响:“不但将实验心理学与电生理学和遗传学串联起来,更实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他介绍了自己近30年来,开拓新思路,利用新技术对“视觉从哪里开始”的认知学基本问题的研究实践,结合多个饶有趣味的科学实验,阐述了其“大范围首先”拓扑性质理论的要点,提出:“视觉过程是从大范围拓扑性质的知觉开始的,其图形知觉具有功能层次,基于拓扑性质的各个层次的几何(射影、仿射、欧氏几何)不变性质是图形知觉的基本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