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新闻速递  >> 正文 选择字号【

艺苑奇葩又一枝

【新闻作者:春 风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春霞   】

2004年6月7日下午4时,阴云密布,豆大的雨点不时敲打着窗子的玻璃。

河南大学东九斋离退休工作处的三楼会议室里,冒雨赶来的几位老干部正在热烈地谈论着现代豫剧《村官李天成》的观后感。

年已八旬的离休老干部王丹桂老师冒雨最先到场。满头白发而又精神矍铄的他,是戏剧专家。

“这出戏确实不错。在思想、艺术和观赏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王丹桂老师按捺不住满腔的喜悦。

我们真的有点不敢相信,他仅仅看了一遍,竟一气地说了30多分钟……。他从《村官李天成》的主题思想、矛盾冲突、以及演员的唱念做打都进行了精彩的评述。

“‘黄河大堤’可是一个小高潮。” 王丹桂老师不仅佩服编剧的创作思想,而且对主要演员的演技水平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几个地方,演员们把传统动作表演得非常成功,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六场是《村官李天成》的最大亮点。充分运用了戏曲的矛盾冲突,让观众的视线随着人物的感情变化,进入戏曲的高潮,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王丹桂老师一说到“吃亏歌”,几位老同志都充满了赞叹之情。“这一段戏太感人了!李天成唱出了一个优秀共产党员和农村优秀基层干部的人生理念,其实也道出了农村老百姓对党的向往和呼声啊。”

“‘群众利益大如天’、‘党员都是村里的旗’,确实唱得既感情朴实,又震撼人心!”几位老同志几乎是异口同声。

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李长轩因为要给学生上课未能参加座谈会,还专门为我们送来了书面发言稿。因为他是河南大学老干部艺术团豫剧队的负责人。

“《村官李天成》的成功就在于全戏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一定要抓好三农问题。这是一个大的题材,豫剧三团抓住了‘主旋律’,他们的成功是令人高兴的。”“我们河南大学老干部艺术团豫剧队,要积极向豫剧三团学习,永远弘扬主旋律,多唱现代戏,在自娱自乐中不断提高,为豫剧的普及和发展作出努力。”

历史文化学院的万松玉教授及时接过了话茬。“这出戏一开场,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里面教育感人的东西太多了。希望这样的戏要多演,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

“这出戏也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贯彻了党和国家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精神,是一部具有积极的现实主义的作品。”

学校关工委的肖聚银教授、刘玉深教授等老同志也都从《村官李天成》的演出教育意义方面发表了很多看法和建议。

当谈到《村官李天成》的不足时,老同志依然七嘴八舌。

“任何作品都有她的弱项。我认为,《村官李天成》的问题是在音乐处理方面。交响乐用的太多了,有时竟压住了豫剧常用的四大件乐器,弱化了我们的传统特色。因为,谁都知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的真理。我们千万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王丹桂老师非常认真地说。

“真正的精品是需要精雕细刻的。尤其是像《村官李天成》这样的好题材,还需要剧组人员再进一步深入基层,体验生活,反复地锤炼,才能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大家都有这样的看法和建议。

一个多小时过去了,窗外的乌云被清爽的夏风吹散了。

几位老同志离开了座谈会,可他们一路上依然热烈地谈论着他们非常喜欢的《村官李天成》……

他们对《村官李天成》寄予了厚望,希望在《村官李天成》中再出现几个像当年《朝阳沟》中闻名全国的经典唱段。

他们在殷切地希望,经过编剧、导演和演员的共同努力,《村官李天成》成为无愧于新时代的艺术精品,成为中原文化大省的代表品牌,成为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面旗帜。

古色古香的校园里青翠欲滴,鸟语花香,不远处传来了《村官李天成》剧中高亢激昂的唱段……

    录入时间:2004-06-09[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