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7月10日,学校在新办公楼第四会议室举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校长关爱和为全校38个优秀学术群体作报告。副校长黄亚彬主持报告会,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也参加了会议。
关爱和同志结合中国大学发展历史,全面回顾了河南大学的光辉历程。他说,1912年,中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开启了高等教育的大门,也就是在这一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河南大学的前身成立。中国大学教育起步伊始,以欧洲大学,特别是德国大学制度为模式,力求把大学建设成为教授高等学术之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涌现出一批著名大学和著名教育家、大学校长,大学教育理念逐渐与国际著名大学接轨,同时也建立了良好的、较为完备的大学制度。河南大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她先后易名为中州大学、国立开封中山大学、省立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至1946年,已经成为拥有文、理、法、农、医、工6大学科、位居全国大学前十名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基本上仿照当时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对大学进行一系列重大调整,把很多大学调整为培养专门人才的学院,传统的大学制度和大学理念遭到破坏,基本上中断了欧美大学的交流,拉大了与国际先进大学的距离。河南大学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由一所全国知名的综合性大学成为以文科为主的地方性师范学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学教育进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大学的新阶段,大学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20多年来,我校有过一些失误,但基本上抓住了这次机遇,现已建设成为具有文、理、工 、经、管、法、哲学、教育、历史、医学十大科类的综合性大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河南大学90多年的发展史,是中国大学教育的百年缩影。
谈到我校的现状和在全国大学的地位时,关爱和同志指出,在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武书连、吕嘉、郭石林等研究员关于《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发表的《2005年全国大学排名表》中,河南大学排名第93位。这虽然是一家之言,但是排名对我们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其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重视。我校总得分构成中,教学占67.91%,科研占32.09%,低于全国大学的57:43平均值。我校的目标是“创新型、研究型大学”,成为“文理学科基础雄厚、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现代化综合性大学”,建设全国一流大学。现有的教学与科研比例不支持学校走向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是我校成为“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瓶颈。这具体表现在:科研成果总量不够,在一流大学主要比科学贡献的情况下,以我校目前的科研成果总量不可能进入研究型大学行列;优质论文数量太少,我校65%以上的论文发表在级别较低的期刊上;我校专利数量较少;缺乏以国家级奖励为标志的重大成果,我校近年来没有一项国家级奖;人均科研效率低。他强调,要实现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学为主的学校结构,逐步建立以科研为主的学校体制;把科学研究置于最优先的地位,高度重视科研队伍的建设,设置专职的科研岗位,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条件;大力发展研究生以上层次教育,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关爱和同志希望全校优秀学术群体成员充分认识到所肩负的任务,勤奋工作,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也希望大家在会上踊跃发言,建言献策,多提建议和意见。
随后,文学院姚小鸥教授、药学院许启泰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尚富德教授、环境与规划学院覃成林教授等先后发言,就学术群体后备力量培养、学院之间相关学科互相合作、校内科研资源共享、加大人才流动力度、设置专职科研岗位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黄亚彬同志最后做总结讲话。他说,关爱和同志在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中国大学发展历史和河南大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向大家提出了希望。这次报告会既是一次动员会,又是一次鼓劲会,同时,一些同志也在会上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人事处会后要到各单位进行调研,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及时发现问题,妥善解决,为广大科研人员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