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新闻速递  >> 正文 选择字号【

康保成教授讲述“灯与灯节补考”

【新闻作者:薛岩   来自:本站原创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春霞   】


2007年11月27日下午3时,应我校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之邀,我校校友、中山大学博导康保成教授在该中心三楼会议室作了一场题为“灯与灯节补考”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校著名民俗学者高有鹏教授主持。

康保成教授从非物质文化是以物质文化为基础载体开始,报告分大两部分:一是物质载体灯的发展考证;二是非物质文化灯节的最新考证。他从自己的学术研究出发,引经据典并结合文字学和考古学的有关例证,否定了当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的“我国的灯源于战国中期”的论断,指出“豋”是“灯”的本字,即后来灯具的来源。康教授还把话题切入“灯节”,结合古文记载、文献例证和自身学术研究,认为元宵灯会源于上古的燎祭、庭祭,其正式形成则受到佛教的影响,于五代十国时期至隋朝形成规模。报告会后,康教授还与现场师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沟通交流。

康保成:河南郑州人,1975年至1984年先后在河南大学中文系读本科、硕士研究生。现为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主要著作有《中国近代戏剧形式论》等。近年来,有多篇论文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及《民俗曲艺》(台北)、《文学研究》(日本九州大学)等境内外刊物发表。

录入时间:2007-11-28[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