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新闻速递  >> 正文 选择字号【

秉承优良传统,稳定教学质量

【新闻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来自:本站原创  来自: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春霞   】


历史文化学院是河南大学的一个老院系,已有80多年的办学经验。长期以来,一直重视本科教学,围绕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推出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结合即将开始的教育部对我校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历史文化学院在总结过去本科教学工作成功经验的同时,又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做法,使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总结起来,历史文化学院在这方面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利用暑假,组织教师公开课。2007年暑假期间,历史文化学院除了有计划地部署迎评日常工作外,特别有针对性地组织了教师的公开授课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每周四下午的集体活动时间,用10分钟左右安排评估各项准备工作,之后请1到2位教师对全体教职工做一节公开课。授课模拟课堂教学形式,可以用传统的板书,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讲授。讲解结束后,由老师提问、评议。截止到2007年8月30日,全院共有10多位老师做了公开课,年龄最大者有58多岁的张莲波老师,年轻的有不足30岁的张玲老师。老师的评议不拘一格,既有实事求是的肯定、赞赏,又有尖锐诚恳的批评、建议。评议涉及板书、多媒体的制作、语言的运用、教态与仪表、授课内容的深度等方方面面。使授课老师看到了优点,发现了不足;使旁听的老师受到了启发,提高了认识。老师们普遍认为受益匪浅。其实,利用每周的政治学习时间请1到2位老师面对全体教职工做公开课已是历史文化学院开展多年的活动,如果说这次比较集中的、规模较大的公开课与以往有什么不同,那就在于:表扬少了、客套话少了,切中要害、针对不足的批评和建议多了。当然,效果也就更明显了。

第二,对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常抓不懈。在10多年前只有一个历史专业的时候,历史文化学院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做法是“传、帮、带”——指定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作为新教师的导师,对新教师的讲义、授课语言、教态等各方面进行把关,最后在教研室试讲通过了,才能正式登上神圣的讲台。近年来,历史文化学院的专业已发展到历史教育、世界历史、文博、旅游4个,在校本科学生近千人,“一对一”的“传、帮、带”难度增大了,但优良的传统却没有丢失。学院面对新的情况及时调整做法,其中的一个做法就是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从1996年开始,学院在青年教师中每年举办一次讲课大赛,所有40岁以下的教师无条件全部参加。大赛中,由领导班子成员和部分授课经验丰富的老教授,有时还聘请教务处领导担任评委,对每位参赛老师的授课进行评议,并设立适当的奖金,给予优秀老师物质奖励。10多年来,学院70%以上的教师都曾参加过比赛,都至少做过一次公开课。

第三,对引进人才的教学水平严格把关。以往,由于高级人才紧缺,引进博士时只注重其科研成果。从2004年开始,学院班子强调引进的博士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能力。学院规定:引进博士的第一个环节就是试讲,讲课不过关,科研成果再突出,也不接纳。2004年以来,学院对已接收的11位博士都进行了严格的试讲,在源头上保证了高层次人才的教学质量。

第四,加强教学督导和检查。自从2002年教务处建立教学督导制度以来,我院就仿照学校做法,建立了学院的教师督导队伍。先后聘请李成德、陈昌远、黄保信、宋采义等10多位资深教授为学院的教学督导员。督导教师以青年教师的课程为主随堂听课,一些青年老师的课甚至被听过3遍、4遍。课后通过谈心与交流,老师们切实了解了自己教学水平的现状,进一步提高了授课的信心。

第五,设立“教学突出贡献奖”,奖励对本科教学做出杰出贡献的教师。几十年来,学院涌现出了一大批坚持在教学第一线、辛勤耕耘在课堂上、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为了鼓励这种风气,2007年上半年,学院利用召开“本科教学水平研讨会”之机,在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拿出5000元特设“教学突出贡献奖”,推选出从教30多年、深受师生尊敬的龚留柱老师为获奖人员。会议期间,学院请赵国祥副校长亲自为获奖老师颁奖,使老师倍感荣耀,在学院树立了本科教学的良好典范。

第六,特聘教授上课成为一种风气。历史文化学院有6位的特聘教授、1位黄河学者,占学院高职称的比例比较高,在本科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敬的是,他们都对本科教学给予了足够的重视。省特聘教授、《河南大学学报》主编程民生老师曾说过:本科生的“课比天大”。工作再忙、会议再多,程教授几乎从未耽误过本科生的课程。校特聘教授、《史学月刊》主编李振宏老师也长期坚持在学院本科教学第一线,他对本科教学地位的评价是:不能在本科课堂上立足,其价值就无法在历史文化学院得到认可。在这种风气下,学院每位特聘教授、黄河学者每年都坚持至少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由于学院的提倡和先进典型的示范,使学院全体老师的心中始终都紧绷着本科教学这根弦,教学质量成为学院品评教师的第一标准,其次才是科研能力。

当然,通过评估前的自查和与兄弟院系比较,历史文化学院也认识到了由于师资队伍和学生数量扩张所带来对本科教学水平的挑战。为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针对教师的本科课堂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每位老师应为学生开设2到3门课,其中一门要成为精品;一门课应有2到3位老师担任,这样才能保证上好、上精这门课,同时为学生选课留出余地。教研室针对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制定引进人才的建设性计划,并参与学院引进师资的具体工作。

眼下,学院评估的工作还有很多要做。但学院始终认为,评估只是手段,其最终目的仍然是提升本科教学水平。历史文化学院将按照学校部署,发扬优良传统,将稳定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做为锲而不舍的长远目标。

录入时间:2007-09-04[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