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土木建筑学院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鸿勋研究员于11月27、28日在金明校区行政楼二楼会议室作了两场报告会。
27日下午,杨鸿勋研究员以“对东方建筑体系主体--中国古典建筑的理解”为题,首先指出建筑史学是建筑学的动态研究的前提理念,强调了建筑史学在认识建筑实质上的地位。随后,他结合东西方不同文化体系的起源,从“阴与阳”、“木与石”等方面对比总结出东方建筑体系顺应自然“营造”的优点,并以赖特建筑革命为例,提出了东西方智慧的融和必将对建筑学科产生推动和促进的论断;同时结合世界第一座摩天大楼、日本新干线等工程实例讲解了中国在结构体系、建筑材料等方面对世界建筑做出的贡献,阐述了人为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有机营造论将成为未来人居建设的指导思想的观点。
28日上午,他则以“中国建筑考古学的创立和发展”为题,从建筑考古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谈起,介绍了建筑考古学的有关常识,指出建筑考古学是建筑史学的基础学科。他以北魏永宁寺塔、隋朝大兴城太阳门为例具体讲解了建筑考古学对现代建筑发展所起的促进与完善作用。
杨鸿勋,1955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曾任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助手,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教授、同济大学顾问教授和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创立了建筑考古学,主攻建筑历史与理论以及中国传统园林,有著述多部,屡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