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9月2日下午,“河南省植物逆境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第一次扩大会议”在生命科学学院五号楼二楼会议室召开。生命科学学院领导、本实验室相关的研究人员和新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等33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本次会议是实验室获准2005年度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后的第一次会议。会议着重就实验室在建设期内的管理运行模式以及一些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会议开始前,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宋纯鹏教授简要地向与会同志介绍了实验室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实验室建设在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学位点建设等方面的主导和带动作用;科学地分析了实验室未来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他希望借此机会,充分利用大家的共同智慧建好这一研究平台,促进学科发展和学位点建设。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尚富德教授就学院和实验室发展问题做了指导性发言。他说,重点实验室和学院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充分发挥实验室技术和人才优势,为全院教学科研服务,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表示学院将一如既往地对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随后,与会人员就“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大型仪器的使用与管理”以及“人员管理模式”等具体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谈到实验室研究方向的设置时,丁圣彦教授说,必须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势、凝练研究方向,走科研的系列化研究道路,这样才能形成研究的“规模优势”。在谈到实验室运作机制时,董发才和李锁平两位教授提出,实验室作为一个共享的科研平台,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实验室发展空间问题,这样才能使研究资源更趋于集中,以提高实验室的整体运行效率。苗琛教授则结合自身的科研历程及管理体验,阐述了研究积累以及研究课题的申报在学科发展和实验室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在谈到实验室人员管理方面时,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实验室作为一个流动平台,除了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的行政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外,所有研究人员都应归于“流动人员”管理体系中,只有这样,实验室的“开放、流动、合作和竞争”机制才能高效运行。青年教师田兴华博士、郝福顺博士等,也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了他们曾工作过的实验室的一些成熟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模式,并表示将充分利用现有的研究平台,尽早熟悉业务,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做贡献。
最后,宋纯鹏教授在认真听取各位的发言后做了简要总结。他充分肯定与会人员针对实验室发展所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表示今后继续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实验室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对实验室未来发展建设也提出了具体要求。一是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完善管理体制,提高工作效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二是根据国内外学科发展的现状,进一步整合学科优势,凝练研究方向;三是挖掘实验室技术优势,完善大型仪器的管理与使用;四是加大对外学术交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本次大会是新学期开学后的第一次会议,也是实验室处在快速发展时期的一次重要会议。通过会议交流,各课题小组成员之间增进了解,达成了共识。这不仅增强了实验室全体人员今后工作的自信心和主动性,而且为未来实验室建设和学科发展指明了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