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28日,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及美国哈佛大学等国内外30余名专家学者聚首我校,参加由我校举办的“科学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史写作国际学术研讨会”。副校长赵国祥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文学院院长张生汉教授致欢迎词,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副所长党圣元、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常务副主编李德恩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发言。此次研讨会是我校文学院承办的。
科学主义是一种以大自然为本位的知识意识、价值意识。本质上注重分解和抽象描述,高物理性,漠视人的情感。而文学是一种唯美的艺术样式,它注重作品的美学价值,关心人的情感。在科学主义充斥的今天,有些专家提出重写文学史,用科学主义的理念指导文学史的写作。而有的专家也提出应完全摆脱科学主义对文学的影响,用纯文学实现自身的架构重建。对此,与会代表展开了深入的讨论,他们就各自的研究学科领域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主要涉及到文本分析、文艺欣赏、自然的演替、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史及其启示、比较文学、科学精神与文学、后现代文学等诸多方面。其中,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吴晓明教授提出了关于文学史的几点思考,吴教授从字源学的角度分析了“事”与“史”的关系,让在座专家对此课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角度。我校文学院张早教授、张玉玲教授也分别从文学史与新诗的研究、形象与秩序角度阐释了自己的见解。来自南开大学中文系的刘丽丽教授,则从文本分析的角度阐述科学主义与文学史写作,她指出文本分析是从客观分析开始的,是立体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分析需要不同的方法,这有利于我们对经典化的作品的存在形态进行研究。金惠敏是我校特聘教授,也是本次课题的发起者之一,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认为科学主义不是方法论的标本,文学史的写作就可以抛开历史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发展自身,文学本身没有历史。同时他主张政治要与审美分开。
研讨会于28日上午结束,包明德教授做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此次研讨会是一次多角度、多方位、多学科的研讨会。大家的积极发言,全新的观点使研讨会充满思辨色彩,是一次有创意的会议。扩大了学术宣传,拓展了学术领域,扩大了视野,激活了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为文学史的写作添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