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热播,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旨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阐释与广泛传播。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广大观众热烈反响和广泛好评。我校王立群教授以“经典释义人”的身份出现在节目中,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通俗释义 平“语”关情
古文今引有新意,经典释义见真章。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经常会引用一些中国古代典籍当中的华章佳句,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王立群教授在节目中作为“经典释义人”,秉持一贯严谨认真又不失幽默风趣、学术性强却通俗易懂的风格,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进行释义。
在解释“一夫得情,千室鸣弦”时,王立群教授直言:“有一个好官员能得到老百姓的喜爱,千家万户的人都高兴死了。”颇接“地气儿”;为“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做注时,王立群教授援引“一钱太守”刘宠的典故,娓娓道来;讲到如何修身时,王立群教授从“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切入,以《晋书》中周处的历史故事说明“善恶”与“登崩”可以由人的意志转移,情真意实,恳恳切切。
引经自《论语》《国语》,据典自《宋史》《尚书》,短短的一期节目内,王立群教授带领观众跃于典籍之上,游于古语之内,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使观众获益匪浅。
分析政道 平“语”在心
王立群教授以学者身份,从历史角度释义经典,分析治国之道,解释民心所向的深意。浅显的故事,剖析平“语”里的为政之道,寥寥几语却分析透彻、见解独到。
潍县大灾,郑板桥身为知县,眼见民间疾苦,写下了“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千古绝唱。王立群教授通过讲解,不仅让观众了解到典故的由来与深意,更让大家领悟到共产党人崇高的为民情怀和对人民群众生活疾苦的高度关注。
在王立群教授看来,典故承载着传承历史、延续文化记忆的功能。它是把握历史的关键词,是继承传统文化的纲领,是民族凝聚的重要纽带,是现代社会开拓发展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深沉情怀。
以史为鉴 平“语”为民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王立群教授作为“经典释义人”,以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对总书记用典进行生动阐释,对政策方针进行深刻解读,凭“有料”的内容给人以启迪,“干货”满满。
在对“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进行解读时,为了加深观众对这句话的理解,王立群教授凭借其娓娓道来的语言魅力将“吕蒙正”其人讲得有血有肉,更在讲述的过程中,引出总书记对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修身”要求。以史为鉴,彰显一个大党、一个大国的自信气质,传递着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
汉刘宠除苛政,禁非法,兴利民之事,去厉民之事,深受百姓爱戴。调离之际,百姓捧钱相送,刘宠无法推辞,选一钱受之,故称“一钱太守”。在王立群看来,这一钱,殚精竭虑,为百姓造福;这一钱,呕心沥血,堵住了恶吏搜刮民财;这一钱,富可敌国,可值家财万贯。
通过对这些用典的深刻剖析以及创造性转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王立群教授巧妙地运用历史故事解读平“语”,引导大家以史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感受历史魅力,体悟平“语”为民。
古人云,“言为心声,文如其人。”语言多是心灵的镜像,承载思想、彰显文化、抒发情怀。王立群教授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引经据典,是在重温中国历史,讲述中国故事,继承中国传统,总结中国经验,凝练中国精神,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