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河大新闻网  >>  河大建筑  >> 正文 选择字号【

钟楼、水塔与风车的故事

【新闻作者:时勇  来自: 《河南大学报》  已访问: 责任编辑:刘旭阳 】

我们要讲的钟楼、水塔和风车,是原来河南大学校园中即实用又好看的一道“奇景”,它们都在七号楼附近。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风光一时的“新发明”也早已过时且不复存在了。如今的学生,若不听这故事,怕是很难想象过去它们给大家带来的快乐了。

图一 当年的钟楼

“进大门后,迎面有一奇景,即所谓钟楼、水塔、风车,三者结合成一景观。”(《国立河南大学学府纪闻》,台湾南京出版有限公司1981年版,简称“纪闻”)这是当年学子对它们的描述。钟楼,处于当年校园的中间,七号楼(博雅楼)的东北角,它可不是中国传统的钟鼓楼样式,而是将“校令钟”挂在很高的架子上(见图一)。“钟楼,为全校司令设备,师生生活起居、上课、下课等一切活动,均以钟声为准。钟声洪亮,河大校园辽阔,早以钟声为全校传达行动之工具,为钟声远播起见,钟楼设于水塔之上,更是清晰悦耳,远近可闻。”关于河南大学“校令钟”的故事,笔者已在《河南大学报》中讲过多次,这里不再赘叙。

水塔和风车

河大校园中过去确实有好几座水塔,除西门内南侧现在仍存的一座外,还有科技馆后面原医学院建造的样子很讲究的水塔,小礼堂西侧还有一座抗战期间日本人建造的水塔(当年河南大学校园曾被日本鬼子抢占为司令部)。而校园“奇景”中讲到的水塔,是在七号楼(博雅楼)的东南角,它不同于现今常见的“头大身细”的现代水塔,而是一座下粗上细的堡垒式水塔(见图二)。“纪闻”中这样描述说:“水塔,当时开封自来水还没有普及,尚属初建时期,河大各实验室、宿舍,需水甚多,水压更是楼上实验室必有之装置。故于七号楼前,凿一深井,井上建水塔,塔上有钟楼,水塔输水至各实验室及各楼房,仅供实验室及生活用水。同时赖水塔水面,助钟声之远播,一举两得,堪称妙用。”

毕竟是对母校几十年前景物的赞美,言语怕难免有些出入。如“塔上有钟楼”,笔者猜想大概是钟楼高于水塔的意思。至于“赖水塔水面,助钟声远播”,恐怕就是有些联想了,当时的水塔上面应该不会是敞开式的。关于这座水塔的故事,原化学系的周汝唐是这样讲的:“在宫殿式七号楼东南角约10米处有一深水井。井旁有一贮水塔,塔高约与楼齐。水由马达抽至贮水塔后,再输往各处‘服务’。而化学系所属各室,即此塔供水之第一站。化学系所属各室与生物系所属各室,均在七号楼下面,第一基层上,就领域言,此一基层之‘南半球’属于化学系。此一基层之‘北半球’属于生物系。而化学系接近水塔,且朝向南方,算是‘近水楼台’、‘向阳花木’。”(原载1976年台湾《国立河南大学校志》)别只看化学系同学“近水楼台”的乐趣,他们也有刻苦攻读的艰辛呢。如周汝唐所述:“化学系专业课目,实验特多,若干同学,往往夜以继日,孜孜不息,埋首实验室中,系主任胡叔平先生常对同学云:‘我每见实验室中,灯火明亮,我心中更为发亮。’某同学曾作打油诗一首,以志个中辛苦。其诗云:理科最苦是化工,朝朝暮暮实验中;报告写成夜已冷,七号楼头月如弓。”

“奇景”中的最后一个,便是那风车了。从外表上看,它还真像我们小时候玩耍的风车(见图二),只是块头大了许多,作用也不仅仅是迎风转转让人好看。它可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物理系霍智庭讲师为利用开封多风天气(开封当时又俗称“风沙城”),解决学校电力不足无法抽水入塔的困难,精心设计的大风车。它“直径五公尺,钢架结构,架设井上,利用风力抽水入塔,三者配合,蔚成雄壮美丽之画面,为河大校园中,增添一特有之景色。”化学系的同学离风车最近,不仅上课、实验用水便利,还独享观奇景的优越。“开封多风,民国20年物理系讲师兼某铁工厂厂长霍智庭先生曾设计在深水井上建一钢铁支架,上端装一大风车,借用风力抽水。风车直径,约可三米,叶片四片,用铝制成。迎风旋转,气势磅礴,与校墙外之十三层铁塔对峙,伏案在实验室中之化学系同学,偶然隔窗一望,观此‘运转鸿钧’之‘巨灵’,顿然胸襟大为开朗。”笔者想,若是今天再现几个风车于校园之中,一可怀旧风情,二可发电节能,岂不美哉悠哉?

录入时间:2021-06-04[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