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一梯队到达武汉。受访者供图
「没有特效药物,不确定的疫情,不能确定的防护条件......直接面对,或是退缩?不能退缩......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也许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这是武汉第四医院新冠肺炎重症隔离区组长、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部主任杨超的一线抗疫日志,从大年初一深夜申请驰援武汉至今,他一有时间就会记录下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他说,「希望这份日志能够成为一辈子的宝贵财富。」
10日晚上八点多,刚刚下班的杨超接受香港文汇报电话访问。他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从申请出征到整装待发,只有不到12个小时的时间,作为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批驰援武汉危重症患者救治医疗队医师组长,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还要带好队伍,「有过担心和犹豫,但是我没时间考虑太多,申请支持武汉也是医院批准之后才告诉家人的。」
助正确认识病情建信心
他在日志中写道:1月26日 出征......1月30日投入战斗。到了武汉,经过短暂的培训,很快就进入了病区一线。30号我们就开始工作了。河南队135名医护人员(另有两名带队人员)接管了两个病区,60多张病床,我和郭俊华主任各带一个小组,和其他医院医护人员一起,分别管理一个病区。
「每天轮班工作,一个班是5个小时左右,我负责30位患者的诊疗工作。」杨超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身为重症医学医生,他负责的患者都是病情危重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且很多患者存在心理健康方面问题,对自己的病情感到焦虑恐慌。而他要做的,除了正常的诊疗之外,还要对这些病患进行心理护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病情,树立信心。
担心医护人员防护问题
第一天工作,就让他记忆深刻,他在日志里这样写道:第一个班还是比较忙乱的,工作环境不熟悉,流程不熟悉,加上带有恐惧心理。因为培训时提到,有些病人可能会情绪崩溃,攻击医护人员。正好此时,微信朋友圈疯传一位患者家属扯破医生防护服,并抓破皮肤,导致该医生发热。此事就发生在我们援助的医院,就在我们工作的楼上。所以我们看病人和治疗时,都是两个人一起去的。
一个班下来衣服能拧出水
杨超表示,其实真正接触患者以后,发现大部分人还是相信医护人员的,「所以现在就不再担心了。」他坦言,现在担心的是医护人员的防护问题。「作为一个病区的组长,如何使自己的团队零感染率是我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防控一定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所以,即便是到武汉工作已近半月,每次接班还要提醒队员,「手、头发、眼睛、鼻子、口腔、耳朵、颜面都是重点防护部位,必须仔细清洗。不能触碰、擦搓,出门戴口罩,不集体聚会。」
「目前对我来讲,最难的还是进入隔离病区要穿上整套防护服,严密到就像被装进密不透风的袋子,一直处于轻度缺氧状态,稍微一动,马上就会汗如雨下。」今年51岁的杨超感叹地说,一个班下来,衣服能拧出水来,「感觉快要虚脱了。」不过,工作的时候跟打仗一样,就顾不上了。
「八床是一个29岁的小伙儿,和朋友聚会时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病情充满了恐惧,对前途充满了迷茫......七床是一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不知如何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这几天吃饭很少,抵抗力很差,身上没有劲儿......我们不是专业的心理医师,但我们要处处给他以关爱,时时展示我们的信心。」2月3日,杨超在日志里写道:愿他们早日康复。